第12頁(第2/2 頁)
條階段。
◆由高速轉向中速
1966年聯邦德國全面經濟危機的爆發是其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從1966年到1973年,可以稱為聯邦德國經濟的中速發展式穩定發展時期,也是從1966年前聯邦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到1973年後經濟的低速發展時期之間的過渡時期。
據歐洲共同體發表的統計,聯邦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1966年至1973年為336,而1958至1965年為57。這表明聯邦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從高速度減慢到中速。然而,宏觀經濟效益卻提高較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高於美國和歐洲共同體其他成員國,僅低於日本。
據《歐洲經濟》1985年公佈的數字計算,1966年至1973年,聯邦德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345,而美國增加402,歐共體國家平均增加957,日本最高達2107。居民就業仍較充分,失業率較低。聯邦德國的失業率在中速發展時期年平均為095,而在1958至1965則為115,這一指標低於美國、日本和歐洲共同體九國。此外,聯邦德國還接納了大量的外國工人,外國工人的就業人數超過當時聯邦德國的失業人數。在1966年經濟危機期間,首先被解僱的是外國工人。因此,本國工人的失業率上升不多。
然而消費物價上漲加快,出現短期的不穩定。在中速發展時期,聯邦德國消費物價上漲率從35上升到75,消費物價年平均上漲率上升到4075。從1971年至1973年的3年內,消費物價上漲率高達5以上。但同美國、日本和歐共體成員國相比較,聯邦德國這段時期的消費物價,平均上漲率仍低於日本和歐洲共同體國家,略高於美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