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第1/2 頁)
縣官問:&ot;那證人的名字,另一種念法叫啥?&ot;答道:&ot;新釜。&ot;
縣官說:&ot;我估計他是有另一種念法了,要不然我要喊他親爹了。&ot;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
清人方絢寫出了關於女子小腳的&ot;專著&ot;《香蓮品藻》。此書說女子小腳有&ot;五式&ot;、&ot;十八種&ot;、&ot;三貴&ot;。女子纏足,要蒙受極大的痛苦,所謂&ot;小腳一雙,眼淚一缸&ot;。據記載,女子纏足約從四五歲開始,講究的人家挑八月廿四日這天給女兒裹小腳。纏時先將腳拇指以外的四指屈於足底,用白棉布條裹緊,等腳型固定後,穿上&ot;尖頭鞋&ot;,白天家人架著女兒行走,以活動其血液;夜間將裹腳布用線密縫,防止鬆脫。到了七八歲時,再將指骨彎曲,用裹腳布捆牢密縫,以後日復一日地加緊束縛,使腳變形,最後只靠指端的大拇指行走。要纏到&ot;小瘦尖彎香軟正&ot;才算大功告成。
以今日來看,這不僅是身體的畸形,而且是心理的畸形。可是,當時的婦女不論多麼痛苦,還是咬著牙、流著淚地甘於忍受這種畸形,這就是一種習俗的力量。當時普遍認為,女子小腳是高貴的象徵,是素質高的表現。清人《鼓兒詞》中就有這種說法:&ot;小姐下樓格登登,丫頭下樓撲通通。同是一般裙衩女,為何腳步兩樣聲?&ot;也說明瞭纏足是女子尊貴的象徵。河南安陽的歌謠雲:&ot;裹小腳,嫁秀才,吃饃饃,就肉菜;裹大腳,嫁瞎子,吃糠菜,就辣子。&ot;為了使女兒長大後能夠攀龍附鳳找個好婆家,父母都狠心地、不顧女兒痛苦地硬是給她纏小腳。
&ot;長椿寺前打粥婦&ot;
在清代,天災頻發,老百姓常是流離失所,衣食無依。每當此際,清廷就會開粥廠賑災,以保全百姓生命。
康熙四十三年直隸河間府水災,災民饑寒交迫,巡撫李光地動用庫存和借支銀兩十餘萬購買糧食,一面平糶,一面設定粥廠煮粥散給饑民。《文貞公年譜》記載:&ot;貧民依賴這點救濟聊度災荒,所以雖然當年災情嚴重,但很少見餓死路旁的。&ot;
嘉慶九年浙西水害,巡撫阮元實行平糶、賑濟、借種子等辦法度荒。第二年春蠶不收,於是施行工賑紀事粥賑法,在十五個州縣設立三十四個粥廠,每二三十里就有一個。每個廠聘請誠實紳士管理錢穀和煮賑事務,不許官吏插手銀米,只讓他們維持秩序。他們制訂煮賑散籌各項章程,按章行事。規定煮的粥要保持濃度,插的筷子不能倒斜,用布巾包裹不滲水,阮元也吃這樣的稀飯,以保證它的質量。
道光初年,直隸先是久旱,而後大雨成災,受災州縣多達一百二十個,總督蔣攸銛請出帑銀一百八十萬,實行以工代賑的辦法,修治永定河,同時在水災最重的地方,設立粥廠賑災。
光緒十六年,直隸地區發生了最為嚴重的水災。當時京中&ot;無舍不漏,無牆不傾&ot;,人們都打著傘睡覺。市面上食品價格奇高,又非常地短缺。這時工部尚書潘祖蔭和順天府尹陳彝主持賑務,擇地添設粥廠,以便附近災民就食。八月,饑民更多,而且天氣馬上將轉為寒冷,饑民生路更窘,於是再次添設粥廠,開棚賑濟。光緒皇帝撥給地方大量京倉米石和內帑銀兩作為經費。為此,嚴修等順天府屬的京官於六月十八日入宮叩謝。
然而事實上,京中粥廠施粥的情形,並沒有那樣美好,道鹹同三朝大學士、管理工部尚書事務的祁寯藻有《打粥婦》詩,有所描述。所謂打粥,是貧民到粥廠領粥。他寫的是一個19歲的少婦,懷抱奄奄待斃的六個月大的嬰兒,打粥以延性命的慘狀:
長椿寺前打粥婦,兒生六月娘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