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第1/2 頁)
&ot;羅貞松名士愛錢&ot;是指羅振玉(字貞松)因索債逼死王國維之事。羅振玉是清末大臣,常以名士自傲。王國維是一位著名學者,至今他的《人間詞話》影響猶深。他22歲獨闖上海,開始在《時務報》館司書記校對之事,後入羅振玉創辦的文學社。
辛亥革命後,王國維隨羅振玉東渡日本。王國維從事學術研究,但沒經濟來源,完全由在日本做字畫生意的羅振玉解囊相助。兩人志趣相投,回國後,結成兒女親家。羅振玉追隨溥儀入宮任南書房行走,又推薦王國維在南書房擔任古董書畫的鑑定工作。王為感恩知己,便把自己的著作以羅振玉的名義發表,如《殷墟書契考釋》就是其中之一。
後來王國維到清華任教,羅振玉隨溥儀去了天津。1927年,羅振玉不知何事與王翻臉,秋後算帳,向王國維逼債要錢。王國維一介書生,無錢還帳,一時想不通,竟投昆明湖自盡。當然王國維的死因並非這麼簡單,至今說法不一,但羅振玉卻為此聯對夏瑞符恨之入骨。
大清雜談
大清送禮專用語
在清朝,官與官之間、衙門與衙門之間,要想辦事,就得送禮,但什麼時候送,送多少,誰給誰送,經過多年實踐,竟形成定規,並有專門的名詞反映出來。
節壽禮。歲時節日和上司家慶日,僚屬為其送禮。張集馨在《道鹹宦海見聞錄》裡講陝西糧道向上司和有關衙門官員送禮定規為:給西安將軍三節兩壽禮,每次銀八百兩,表禮、水禮八色,門包四十兩;八旗都統二人,每人每節銀二百兩,水禮四色;陝西巡撫,四季致送,每季銀一千三百兩,節壽送表禮、水禮、門包雜費;陝西總督,三節致送,每節銀一千兩,表禮、水禮八色及門包雜費。
程儀。招待過境官員,先送錢財,求得同僚、主官的歡心,日後好辦事。
別敬。地方官奉派出京,或到中央述職,離京時,要給有關官員送禮,有師生關係的門生還要向老師、同年饋贈,名之為&ot;別敬&ot;。
炭敬、冰敬。是冬夏兩季地方官給京中大臣的孝敬禮,是不可缺少的規例。
秋審部費。各省每年必有案件呈報,為此給刑部送辛苦費,四川按察司向例每年送六百兩銀子,刑部人員才在五六月間派人把秋審奏摺的底稿送到四川,以應付部駁和皇帝的查問。
晉升部費。州縣官晉升,徑直赴任的,照理由吏部發出正式通知即可。但吏部若不見該員的孝敬,便不給發文,以示拿捏。
修船陋規。水師所用戰船的修理,歸文官負責,由武官驗收,武官驗收時橫加挑剔,作為索取賄賂的藉口。
放炮。州縣官將要離任,提前徵收田賦,辦法是減收稅額,因而民間踴躍交納,大縣可以收到萬兩銀子,或五六千兩,這個賦稅落入私囊,接替官員替他賠償。
&ot;太平炮&ot;。地方官並不去任,但放出離任的風聲,減額收稅,也能達到提前得到錢銀使用的目的。&ot;倒炮&ot;。新官上任,為得錢使用,提前催徵錢糧。
清帝之死
清朝大多數皇帝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關於他們的死因,眾說不一。那麼,這些皇帝究竟死於什麼原因呢?根據史料記載以及整理出的皇家藥方的推斷,結論如下:
順治順治帝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ot;骨瘦如柴,肯定活不過30歲&ot;。順治十四年及順治十七年,皇妃、皇子相繼去世,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鬱鬱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
第90節:宣統篇(3)
康熙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康熙六十一年他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