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第1/2 頁)
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戰。日本駐天津領事館撤走後,間諜宗方小太郎將自己偽裝成中國老百姓,來往於威海、旅順之間,窺探中國海軍的情報。他在威海得知北洋艦隊的出發時間,立即電告了上海諜報機關。日軍大本營即派日本聯合艦隊出發。18日,中日兩支艦隊相遇,震驚世界的&ot;黃海海戰&ot;爆發。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北洋艦隊慘遭重創,損失五艦,死傷八百餘人。至此北洋艦隊更是畏縮不出,日本奪得制海權。不久宗方小太郎被召回日本,他穿著中國服,接受天皇的召見。陸軍大將本莊繁評價宗方說:&ot;日清戰爭之時,他密行威海衛軍港,詳細偵察敵情,對君國做出極大貢獻。&ot;
第83節:清德宗光緒篇(16)
1886年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派荒尾精秘密潛到中國刺探情報。此時日本間諜愈加瘋狂。他們將在中國各地蒐集的情報分門別類整理,編纂成三大冊兩千多頁的《清國通商綜覽》。這是一部有關中國的百科全書,這部書為日本軍政當局侵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潘祖蔭請客
潘祖蔭是晚清的要員,其祖潘世恩中過狀元,他自己是翰林出身官至工部尚書。潘祖蔭是江蘇人。當時朝臣分南北兩黨,南黨的首領就是潘祖蔭和翁同龢。《清史稿》稱,當時潘祖蔭與翁同龢並稱&ot;潘翁&ot;。
光緒年間,某科會試場後,潘祖蔭和張之洞糾集各地名士,雅集於陶然亭。提前一天,遍發請貼,請了百十人。到了那天,百十來號人如期而至,喝茶下棋吟詩做對,聊的興高采烈。可這中午都過去了,還一點沒開飯的跡象。潘祖蔭便問張之洞去哪裡吃飯,張之洞這才想到光顧著請人了,把辦筵的事忘得一乾二淨。趕緊派僕人去酒樓,讓送筵到園中。突然之間,做一百來人的宴席,別說是不講究,能湊出來就不錯了。到下午勉強吃完飯,晚上有好多人就開始拉肚子。文人首次委屈自然不肯甘心,於是在《清稗類鈔》裡就多了一條《潘張大宴公車名士》。《清稗類鈔》還記有潘祖蔭在私人聚會時,發請貼往往要附言說:天氣太熱,準九點鐘入座,別來晚了,晚了菜都變味了,就沒意思了。
&ot;兩崑崙&ot;之大刀王五
清末戊戌變法,風雷激盪,志士流血,神州震撼。譚嗣同就義前用煤屑在牆上題詩:&ot;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ot;這個&ot;兩崑崙&ot;就是指康有為和王五。
王五祖籍關東,河北滄縣人,名正誼,字子斌。王五和譚嗣同是莫逆之交,譚嗣同曾師從王五學習劍術。從現存譚嗣同的一張照片來看,他披著大氅,腰結寬頻,說明他不僅是個文人,也是個武士。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曾把心愛的&ot;鳳矩&ot;寶劍贈給王五留作紀念。這把寶劍在王家一直保留到大煉鋼鐵時連同大刀一起被處理了。譚嗣同就義後王五冒著被殺頭的風險去收屍,趙炳麟《柏巖文存》記載當時情況說:&ot;戊戌時,譚嗣同被斬的事都沒人敢提起,卻有一位俠客伏屍大哭,洗淨他的屍體收殮了他。見到的人有認識的,都說是劍師王五。&ot;
王五一生很有傳奇色彩。12歲時在一家燒餅鋪當學徒,愛好武術的他有空便到附近&ot;盛興鏢局&ot;看鏢師練武,被總鏢頭李鳳崗看中。遂收為徒弟。王子斌拜&ot;雙刀李&ot;為師,師兄弟中排行第五,又因以大刀見長,故江湖上稱之為&ot;大刀王五&ot;。
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國主義更加瘋狂侵略中國。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到北京城下,德軍統帥瓦德西,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面對著帝國主義強盜對中國人民的浩劫,王五再也不能按捺自己胸中的怒火,率領屬下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