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頁)
陸隴其的曾祖名叫陸溥。有一次陸溥押運軍餉到南京,夜裡路過採石磯附近的險灘時,船隻突然漏水,當時沒有別的辦法,他就跪下來向天禱告表明心跡說:&ot;船中如果有一文錢是由非法而來,願葬身魚腹。&ot;剛剛禱告完船就不漏了!天亮到了船塢一檢查,船底在礁石上撞出了一個洞,但是,有三條魚被水草纏住,裹在一起,恰好塞住漏洞。日後,他的曾孫陸隴其的文集就取名叫《三魚堂集》。
納蘭公子幾人知
&ot;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ot;這首&ot;長相思&ot;曾經打動無數遊子之心,它的作者就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ot;清詞三大家&ot;的詞人納蘭性德。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中堂納蘭明珠之子。乾隆讀了《紅樓夢》,竟笑道為納蘭家事,足見其家的權勢。
納蘭性德自幼勤於修文習武。18歲中舉,22歲賜進士出身。選授三等侍衛,後晉為一等,扈從於康熙身邊。康熙非常賞識他的才幹,曾委派他到黑龍江呼倫,查勘沙俄侵擾情況,並安撫達斡爾邊民。納蘭性德輯有《全唐詩選》和《詞韻正略》。擅書法,精於書畫鑑賞。
納蘭性德的詞集《側帽集》於康熙十七年問世,時年僅24歲。繼而,另一詞集《飲水詞》在吳中刊行。而綜合編纂他詩、詞、文、賦為《通志堂集》的,則是他的漢文老師徐乾學。他的詞集問世後,曾形成&ot;家家爭唱飲水詞&ot;(曹雪芹語)的局面。
納蘭性德的品行為人也有值得稱道之處,他跟很多不得志的漢族文士是好朋友,給過他們真誠的幫助。&ot;生館死殯&ot;的故事更被傳為一時佳話。原來,納蘭性德有個好友無錫人顧貞觀,一日,顧貞觀填《金縷曲》兩首,為吳兆騫被流放黑龍江求援,感動了納蘭性德,於是他託身為宰相的父親明珠幫助,使吳兆騫結束了流放生涯,回京後性德又聘他為館師。吳兆騫在1684年10月病故,納蘭性德11月從江南迴京,為他操辦喪事,出資送靈柩回吳江。這件事被後世傳誦為友誼的楷模,&ot;生館死殯&ot;成為一句成語。
康熙二十四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納蘭性德病時,康熙曾派員探望並送御藥,聞亡故之訊,深感惋惜。
死不做官的遺老
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頒下上諭,讓吏部著各省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招錄隱於四海之內的學問淵通、文藻瑰麗的博學鴻儒以振興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表明清政府重視文人,發揚國學的立場。其中有幾位因為其才學、影響是必須要徵請到京作為表率的,這就是幾位著名的前明遺老‐‐黃宗羲、顧炎武、李顆、傅山。
黃宗羲,明清之際浙江餘姚人,字太沖,號南雷,又號黎洲。與顧炎武、王夫之同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父黃尊素,為東林名士,以劾魏忠賢,被害死獄中。黃宗羲19歲的時候,就懷揣鐵錘為父親入京訟冤,終於誅殺仇人。
第20節:取一文,我不值一文(2)
年輕時就已名聲大振,所謂&ot;一時老宿聞公名者,競延致之相折衷&ot;至清兵南下又組織&ot;世忠營&ot;,結寨自固,堅持抗清。康熙開博學鴻儒科的時候,他已經69歲了,正在浙東隱居,致力於著述及講學,當時侍讀學土葉方藹寫下一首長詩給黃宗羲,規勸他結束隱逸生活,出來為清廷效力,宗羲則答詩一首,表明其不仕清廷之志,並且讓弟子陳錫嘏以老病的理由,推辭掉了。
第二個是顧炎武,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