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5 頁)
。”
“據《大京戰記》所錄,從康泰十五年至康泰二十三年間,也正是陳將軍擔任徵西大將軍,領兵塞外的征途中,共與敵兵交手三百七十餘次。其中主動出擊為二百三十餘次,其餘皆為蠻人入侵的守城戰。”
“你調查過老夫?”
林嵐道:“怎敢?只是前些日子在書院偶然看書之餘,見到您的名字,好奇研究了一番而已。”
陳之策眉頭一挑,問道:“但這又如何?”
林嵐道:“您且聽我分析。這蠻人攻城武器簡陋,除了幾次偷襲,大京西北軍略有損失,其餘皆小勝,甚至有幾場漂亮的反擊戰,更是大勝仗,也正因為如此,您才被稱之為金湯將軍。我們著重來看一看這主動出擊的二百三十餘次,究竟是如何情況。”
“泰康十五年,西北軍不完全統計,出兵八十餘次,泰康十六年,出兵六十餘次……至泰康二十年之後,出兵次數僅十餘次,而且都是小股兵力出擊。從資料上,看得出來,將軍前五年想要建功立業之心較為迫切,至於最後幾年,知西進無望,意志消磨,只守不攻了。”
“再從出兵季節來看,春夏之際先生出兵一百二十餘次,秋冬同樣有一百二十餘次,然而分析戰果,從文字上描述來看,春夏之際,主動出擊得手次數遠大於秋冬。將軍難道不覺得奇怪?”
陳之策從來沒有這麼系統得看過自己一生的戰績。
他沒有想到,當一系列的資料羅列於紙上時,還能得出這麼多有用的資訊來。
確實,自己走馬上任西北的前幾年,用兵的確較為激進,之後因為屢屢無果,也轉為守勢,也是因為這個虎頭蛇尾的戰績,最後被新登基的皇帝,也就是當朝聖上封為了“金湯將軍”,確實戲謔。
這個倒不是重點。之後林嵐列出的資料才讓陳之策大為吃驚。儘管他有督軍的這段經歷,然而連他自己都無法想象,春夏之際的小勝戰績遠遠高於秋冬之際!
資料的綜合,在他心裡掀起了駭浪。倘若能早早看到,將用兵的時間集中在春夏之際,估計早就有所突破了!
“這……這是為何?”
陳之策有些激動地看著林嵐,很想知道造成這樣的原因究竟是為何。
“風。”
“風?”陳之策站起來,似乎陷入了不解。
“春夏東南風,秋冬西北風。箭矢、馬匹腳力,這一些都與風有密切的關聯,加上西北秋冬風大凜冽,逆行之矢加上蠻人順風之馬,老將軍以為自己的勝算又有多少?您,是敗給了資料。”
眾人再看向那牆上的資料時,不覺嚥了一口唾沫。
這資料良好地詮釋了什麼叫做算學的作用。
林嵐將牆上的白宣摘下來,遞給陳之策,道:“其實算學源於生活生產,卻高於生活生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當這些數字資料被提出來之後,再去看,就一目瞭然。先生您在西北九年,帶兵定然老道,可是往往忽視了一些自然的規律,而這些細節,恰恰決定了成敗。”
侯浩淼此刻早就被林嵐的強大蟄伏得五體投地。這……這用資料打仗!估計是林嵐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吧!
將帥分優劣,像陳之策這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已經算是中等之輩了,最可怕的就是因為無知而葬送兵卒性命的庸才。
然而林嵐提出的資料來操控戰事,恰恰能規避一些硬傷,比如說在凜冬勁風天,遠端進攻西北之敵,大大削弱了大京弓弩、火炮之威。
“您一定很想問,這些資料都是以往之鑑,對於今後有何作用吧?”林嵐眯縫著眼,輕聲地在耳邊道:“掌握好風速、馬速以及箭速,精確打擊,距離預算,這一切,再也不用憑藉個人的經驗之時,您想一想,是不是在運用算學打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