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文化報(第2/3 頁)
也確實有些不好意思,但這附近就他這一家報刊亭,旁邊也沒有什麼能換錢的小賣部,他這報刊亭開的距離學校還有一段距離呢。
“找是能找,不過可能大多數都是一毛五毛的分殼兒了。”他這開報刊亭的,一份報紙七毛錢,大多數都是拿五毛的分殼兒跟兩個一毛的分殼來買的,也有給一塊讓他找零的,所以基本上沒有什麼大錢,程行要是找錢,只能找他分殼兒。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到八零年前後,我國最大的鈔票面值是拾元的,其次是五元的,凡是元、角,均為紙幣,俗稱“票子”,而分幣是硬幣,在他們這裡俗稱“分殼兒”,因為老一輩人大多分幣用的多,那個年代的角和元,都是大錢了。
因此即便到了現在,因為風俗已經形成,他們當地會把硬幣叫做分殼兒。
一毛五毛的分殼兒,這找回來最少也得幾百個,程行兩個褲兜都不一定能裝滿,而且就算是裝滿了,到時候到了學校走路一晃一咣噹,這不就成了以前老社會那些稍微賺了些錢便把銅錢裝進兜裡生怕別人不知道的一吊子不響半吊子咣噹了嗎?
還好,就在程行考慮要不要中午的時候再買的時候,在不遠處的街道上,程行看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昏黃的路燈下,能在地上,看到她馬尾輕輕晃動的影子。
程行伸手攔住了她。
姜鹿溪停下車子,清澈的眼眸不解地望向了路邊的程行。
“能不能借我一塊錢?”程行望著她說道。
“程行,你們在幹嘛呢?”就在此時,不遠處的陳青跟王顏走了過來。
“沒事,你們先把這份報紙拿走下次再給也行,反正你們都是一中的學生,天天都要從這裡經過。”李育笑道。
“程行,你忘了帶錢了?”王顏問道。
“不是忘了帶錢,是他只有一百的,不好找給他。”李育說道。
陳青從兜裡掏出了一塊五毛錢,笑道:“老闆,我幫他付了。他手裡的那份徽州文化報,你也給我來一份。”
“好哩。”李育接過錢,給陳青遞了一份省文化報,又找了她一毛錢。
而此時姜鹿溪剛從她那繫著牢牢的布包裡掏出的一塊錢,又放了回去。
以前上學時姜鹿溪把錢放進兜裡時,有時候會因為在路上摔倒掉過錢,因為以前村子裡的路沒有安路燈,路又不好走的原因,騎車摔倒是常有的事情。
她帶的錢本就不多,丟了就要餓一天了。
飢餓的感覺是很難受的,會頭暈的喘不過來氣。
因此姜鹿溪再帶錢,就會把錢小心的系在自己做的布袋裡,早上跟中午吃飯時,也會把錢牢牢地握在手心裡,這樣才有安全感。
“謝謝,等回學校的時候還你。”程行對著陳青笑道。
“以我們的關係,應該用不著說謝謝吧?”陳青笑道:“好了,一塊錢還什麼,你以前幫我買東西都花了多少錢了,你還我可不要。”
“說起來這份報紙還是前天我爸讓你買的,我這兩天在家裡一直都在我爸讓你今早買這份報紙到底有什麼含義,等下終於可以將謎底給揭曉了。我這兩天問了他好幾次,他硬是一次也不說,都急死了。”陳青的臉上露出了月牙般的笑容。
姜鹿溪此時將手裡的錢又小心翼翼的放回布袋裡,然後騎著車子離開了這裡。
“你們倆在這打什麼謎語啊?這報紙上有什麼?不行,我也得買一份。”王顏給了錢,也從李育那裡買了一份省文化報。
而李育此時卻是愣了愣,徽州省文化報自從88年建立至今,靠著內容跟質量,到了現在確實成為了省內除了徽州日報外最出名的報刊,但是學生每天來買報紙的人很少,要買也是買徽州日報的多一些,文化報也就學校裡的老師買的多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