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頁(第1/2 頁)
△想延安奮不息的何健文‐‐他1939年9月去延安,先人&ldo;保小&rdo;,後升人&ldo;延大&rdo;中學部。在他的一生中經歷過若干個&ldo;第一&rdo;:在解放戰爭中,他參加了接管我軍解放的第一個大城市石家莊;1951年,他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赴蘇留學的學生之一;1959年,他參加了全國第一批下放勞動幹部的隊伍,深人到基層勞動鍛鍊;1965年,他參加了我國第一個09工程的建設,並擔任工藝副總設計師;1970年,他參加了我國第一座核電站工程的建設,並擔任二機部駐工程指揮部工作組組長;1977年,他根據鄧小平同志倡議,籌建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並任創會理事長;1980年又建立了經營管理研究會。曾被評為中國科協先進工作者。延河水把他養大,他只想鞠躬盡瘁,為人民奮鬥終生。
△根在延安的李立‐‐從&ldo;保小&rdo;到&ldo;延中&rdo;,她整整在延安生活、學習了8年。她常說,延安的人民、延安的小米、延河的水養育了我,延安的文化、延安精神教育了我,延安才是我真正的家鄉。當她離休之後,仍感到有一種責任在牽動,總覺得事業未盡,尚需努力。為此,她參與組建了&ldo;延河合唱團&rdo;,參與創辦了《中華之魂編委會》,參與成立了&ldo;延大附中校友會&rdo;,參與編輯、出版了《中華之魂叢書》 ,參與拍攝《中華之魂》四集電視紀實片、《烽火搖籃的足跡》六集電視紀實片。這些年來,她已經五次回延安。她說:我無法忘記革命聖地,永遠不能忘記,因為我的根在延安。
△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洪小靈‐‐他在延安&ldo;保小&rdo;學習時,就是聞名邊區的小畫家。1956年畢業於列寧格勒蘇維埃工程學院化工無機物專業。回國後洪小靈任青海鉀肥廠總工程師,曾領導我國第一個大型重水生產廠的試車工作;1962年獲公司試驗一等獎;1965年被戴上&ldo;資產階級反動權威&rdo;大帽子,&ldo;只專不紅&rdo;、&ldo;崇洋媚外&rdo;、&ldo;一長制&rdo;等許多&ldo;罪名&rdo;都加到他身上。被批鬥、記大過、黨內警告,下放到車間當工人。在這樣的困境中,他為我國雙溫法的工業化做出突出貢獻,填補了我國國防工業的空白。
△高階農藝師張爾可‐‐她從延安保育院升人&ldo;保小&rdo;,1947年人賀龍中學。她建國後人北京師大女附中,後考人北京農業大學。參加工作後,她在中國農科院長期從事小麥育種科研工作,她和課題組的同志承擔了近70畝小麥試驗田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選育的小麥新品種,獲得了全國科技大會獎、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她先後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小麥育種課題主持人、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科委農村科技司司長、國家星火計劃辦公室主任等職。她還是中國農科院特邀研究員、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現代化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
△聞名歐美的作家沈大力‐‐他對巴黎公社戰士有很深的感情,曾翻譯《巴黎公社詩選》和描寫巴黎公社鬥爭的話劇《櫻桃時節》,與法國女作家蘇珊珊用法文合寫了紀實小說《延安的孩子們》。這部小說在法國及西歐其他國家,引起了強烈反響。法國電臺、比利時電臺都作了連續廣播,義大利出版商翻譯出版,許多報紙發表了報導和評論。法國著名作家艾田甫在給沈大力的信中說:&ldo;我已到了一生長徵的終點,但延安孩子們的長徵,將時刻縈系我心,直到停止呼吸。&rdo;為什麼這些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