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頁(第1/2 頁)
第30章 工具機工藝革新能手‐‐張代俠
張代俠的父親張宗適,早年參加革命,是陝西省第一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 渭南赤水特支書記(團中央直屬支部),後任共青團渭南縣委書記、中共陝東特委委員、共青團陝西省委委員等職務。渭華起義時,已積勞成疾,患了肺病,整日咳血。但他仍到處奔走疾呼,領導農民和青年學生參加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起義失敗後,敵人通緝逮捕他。一次,他被迫藏在紅薯窖裡,陰冷潮濕、終日不見陽光,既缺醫藥,又乏食物,不久,就與世長辭了,時年僅22歲。當時張代俠剛出生幾個月,年輕的媽媽帶著他,東躲西藏,飽嘗了艱辛和磨難。他媽媽承受不了這人間的苦難,丟下兒子自殺身亡。那時,他二爸張宗遜在外當紅軍,三爸年齡小尚未成親,代俠就在同族的大家庭裡乞吃活命。直到三爸成親、分了家,才跟三爸生活。自他記事起,從未受過父母的愛撫。
張代俠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後,作為年輕有為的留學生,又有好的工作,很快在北京組織了幸福的家庭。很多人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但他不安於現狀,卻要求離開北京,到基層去工作。他知道基層需要技術人員,他要將自己在蘇聯所學的知識貢獻給我國的工具機工業。這樣,經過他再三要求,組織上批准他攜愛人來到了瀋陽第二工具機廠。在幾個月以前,同學鄒家華已去該廠,並擔任副總工程師,很快,又被選為瀋陽市委候補委員,後來,任市委委員,總工程師、廠長。張代俠到廠後,任總工藝師,在黨委、厂部的支援和總工程師的直接領導下,組織領導了工藝整頓。透過工藝試驗和質量攻關,確立了立鑽的工藝方案,組織了工藝檔案的制定和工裝設計驗證,使產品達到標準,投人批次生產。同時,在工藝方面,保證了搖臂鑽床和我國第一臺鏜床的試製成功。
為了掌握精密工具機的生產技術,發展精密工具機生產,國家準備由昆明工具機廠生產坐標銼床,上海工具機廠生產螺紋磨床。1957年底,國家從各單位選派6人去蘇聯工廠實習,張代俠是其中之一。分配他學習坐標銼床製造工藝,先在莫斯科內圓磨床廠實習,以後到列寧格勒鏜床廠實習。透過一年的實習,他掌握了坐標銼床的製造工藝,完成了實習任務。實習期間,聽說昆明工具機廠已開始仿製蘇聯的坐標鏗床,為了協助把坐標鏜床製造出來,張代俠主動將所學到的技術利用業餘時間整理出來寄給該廠。
1959年3月,張代俠回國,被分配到工具機研究所工作。他先後擔任該所實驗工廠技術科長、車間主任、精密零件廠技術副廠長。在此期間,他主持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根米制金屬刻線尺;組織領導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雙柱光學坐標鏜床、第一臺絲錐磨床。
1962年夏秋之交,張代俠因患胃潰瘍住院治療。一天,所領導到醫院和他談話,說瀋陽第三工具機廠(當時為一機部直屬廠,以下簡稱三廠)由於產品質量不合格,工廠虧損,靠銀行貸款發工資靠攬零活、修理工具機過日子,現在廠長到北京要人來了。經所和工具機局領導研究,初步確定讓他去該廠加強技術領導力量。
代俠想,組織送我到蘇聯學習精密工具機製造,回國後工作才開了一個好頭,就要離開,心裡著實有些捨不得。但他又想到這也是國家需要,應服從全域性利益,遂決定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決不辜負組織上的期望!他出院後顧不上休息,就全家北上,二進瀋陽,到三廠報到,任該廠總工程師。
進廠後,他首先作了調查研究,發現三廠與技術工作有關的主要問題是:一、產品結構老;二、質量差,賣不出去。他認為徹底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時間,提議分兩步走:第一步,以一種產品為突破口,先解決吃飯問題,並扭轉虧損的局面;第二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