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施耐德研究所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間,持中立立場,所以同歷屆政府都保持著良好關係。魯本斯覺得這是絕佳的機會,於是經過人事負責人的面試,進入了研究所。
在波託馬克河河畔的一座外觀並不起眼的六層建築裡,魯本斯得到了專用的房間和&ldo;研究員&rdo;的頭銜。他被告知,在完成必須處理的繁雜工作後,他可以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這才明白,自己那時還處在試用期。魯本斯在不經意中接受了心理測試和測謊儀測試。聯邦調查員走訪了他所有居住過的地方,對他進行了徹底調查。一年後,他們確認,魯本斯既不經濟拮据,也沒有外國親屬,既同所有反政府活動無涉,也沒有犯罪經歷或異常性癖,於是魯本斯獲得了絕密級情報的接觸資格。他立刻忙碌起來,被提升為&ldo;分析員&rdo;,派往國防部主導的情報戰最前線。
這項機密任務是針對本國國民,而不是敵國的心理戰。當時,萬斯政權正在策劃對伊拉克的軍事入侵,必須將民意往支援開戰的方向誘導。於是,國防部選拔了約八十名對其馬首是瞻的退役軍官,偽裝成&ldo;基於個人見解支援進攻伊拉克的軍事評論家&rdo;,送入各家媒體。利用媒體操縱人心其實非常簡單。透過讓電視中的評論家反覆鼓吹伊拉克威脅論,萬斯總統的支援率急速攀升。
但就在這時,中情局派出的三十名伊拉克裔美國人潛入他們的祖國,掌握了伊拉克放棄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計劃,並揭露尼日向伊拉克輸出鈾的檔案是偽造的。可疑的核燃料已經被歐洲和日本的公司作為幾年後的期貨買斷。可是,萬斯政權卻無視所有的報告,一意孤行,挑起戰端。
除了完成分配給自己的工作,魯本斯秉持觀察者的立場,很早就看穿了這是一場旨在掠取石油資源的侵略戰爭。雖然不正義,卻對國家有益。他尤其注重的,不是國家或者軍工集團等抽象的存在,而是現實中的人。因為所謂國家的人格,本質上就是國家最高決策者的人格。
在主導侵略的政權中樞中,有人利用戰爭大發橫財。上屆政府任國防部長的張伯倫,曾積極推動軍隊業務委託給私營軍事公司,政府換屆後,他便到曾受惠於他的私營公司擔任董事長,獲取了巨額利益。萬斯上臺後,又將他召回白宮擔任副總統,充當進攻伊拉克的急先鋒。戰爭還未開始,他就著手勾畫起戰後復興業務的藍圖。當然,戰後承包伊拉克各種基礎設施重建工程的,就是他自己經營的能源公司。最近他的個人資產猛增了數千萬美元。
將自己的金錢欲披上新保守主義政治思想的外衣,這樣的政治家在政府內部數不勝數。國防部長拉蒂默自己也與軍需企業關係密切。
魯本斯最無法理解的是萬斯總統。從他的發言內容判斷,他對伊拉克獨裁者深惡痛絕,但為什麼恨到必須殺掉對方?決定總統態度的,除了國家利益和軍工集團的利益輸送,或許還有萬斯本人都未察覺的無意識動機。就這一點,魯本斯以媒體報導為依據,追溯總統的生活經歷,提出了一種假說:萬斯之所以要打倒伊拉克獨裁者,或許是他將其影射為家庭中的專制型父親。魯本斯嘲笑過自己,竟以如此匱乏的資料得出武斷的結論,但倘若事實果真如此,那就太恐怖了。地球上某個人的父子關係不佳,竟然會導致十萬人以上被殺。萬斯如願以償的那天,一定會感到很空虛吧。自己打倒的其實並不是應該打倒的人。他所殺死的,只不過是自己內心深處虛構出的敵人而已。
無論如何,戰爭開始了。正當伊拉克戰爭打得如火如荼時,萬斯總統宣佈取勝。然後,如狼似虎的國家紛紛打著幫助戰後復興的旗號,進入伊拉克。如果戰爭結束的國家出現戰死者,會影響戰後聲譽,所以許多國家就僱用私營軍事公司的傭兵承擔警衛工作,這簡直就是一場黑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