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2/2 頁)
do;大沽未敗以前,其時可剿而亦可撫;大沽既敗而後,其時能撫而不能剿。至夷兵入城,戰守一無足恃,則剿亦害撫亦害。……(故不得不)權宜辦理&rdo;。
所謂&ldo;權宜辦理&rdo;就是對外妥協投降以便更快將人民革命鎮壓下去的同義語。這也就是奕所說的&ldo;滅發捻為先&rdo;,治英俄等國次之的政策由來。以此為契機,開始了&ldo;師夷長技&rdo;以拯救清政府垂危統治的洋務運動,開始了洋務派所意想不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的實踐。
由此可見,以&ldo;師夷長技&rdo;為中心拯救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儘管包含有&ldo;御夷&rdo;意圖,但他是作為太平天國的對立面發生的。那種認為洋務運動主要是作為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對立面而興起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由此可見,中國社會向資本主義方向變,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歷史的必然。至於人們在什麼情況下意識到這種變的必要性,並付之於實際行動以促進這種變,那不是歷史所註定的。歷史不能憑假設作結論。但從史實和邏輯說,如果在鴉片戰爭&ldo;御夷&rdo;中,實行林、魏等&ldo;師夷長技&rdo;的變革主張,那麼,以&ldo;師夷長技&rdo;為中心拯救清王朝的這種運動,就是不折不扣作為外國資本主義對立面發生的了。因此,那種說洋務運動只是勾結並依靠外國侵略者的&ldo;長技&rdo;和支援,以鎮壓人民革命的活動,那也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洋務運動的發起是有制內和&ldo;御夷&rdo;的雙重目的的。歷史發展的邏輯也證實了這一點。19世紀70年代初期,當人民起義被鎮壓,國內階級矛盾緩和,列強對華侵略加強,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多數洋務派人物如左宗棠、劉銘傳等人,不是從&ldo;師夷長技&rdo;以制人民轉變為&ldo;師夷長技以制夷&rdo;者了嗎?1874年以後,清政府大辦海軍海防和塞防等措施,不正是在實踐洋務派所提出的先滅發捻,後治俄英等國的策略嗎?這些將在本書第八章及其他有關章節專題論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