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第1/2 頁)
董承的班底,從史書來看,大體包括王服,種輯,吳碩,吳子蘭這幾個人。他們的官職有不同說法。其中,王服(又稱王子服)一說為偏將軍,一說為將軍,吳碩為議郎,吳子蘭為將軍,種輯為長水校尉,一說越騎校尉,因為史書中定他為長水的有兩處,越騎的為一處,故為長水校尉的可能性更高。
這裡面頗有帶兵將領,最典型的就是種輯。長水校尉指揮常設的北軍精兵(當初周勃即奪北軍而誅呂氏),比兩千石,統領的是少數民族僱傭軍騎兵,漢制一校尉下約千人,東漢合胡騎校尉屬入長水,因此長水兵力倍增,當在兩千。而按照《後漢書》注,長水校尉,越騎校尉皆屬宿衛兵。這樣一支武裝,在一次京師政變中無疑可以起到相當作用。因為曹操是董承等人請進京來的,而且曹操進京後雖架空舊臣,卻沒有進行軍中大清洗的紀錄,所以京師衛戍部隊中殘存董承的人馬當不為怪。
我想劉備所擔心的並非董承兵少,而是董顯然不屬於會幹這種勾當的人物。
易中天先生認為《三國演義》中對董承等人的描述有一處不可信,就是&ldo;立券書名&rdo;,因為這太不符合陰謀的特點了。然而,我卻以為這是羅貫中對董承等人性格的一個側面描述,有著藝術的真實。董承等人在謀劃刺曹之時,顯得十分外行。
首先就是事機不密。談到這次衣帶詔案件的時候,有位研究三國的專家趙先生(電子趙括)嘆道,司馬懿謀曹爽的時候,種種陰謀連司馬昭都不告訴的。這就揭示了董承等人的悲劇之源。政變,陰謀這種事情,一向是洩密可能與接觸人數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接觸機密的人員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成功。而董承一夥的謀劃,顯然是人多好辦事的思路。從後面的情節來看,如吳子蘭,吳碩等人,在整個謀劃中沒有表現出什麼價值。那麼,有必要讓他們參加進來麼?這又不是搞選舉?劉備在正式參與之前,也曾與聞,但僅僅是沒有揭發而已,也沒有加入。假如劉備知情是因為聽到流言,那董承等人的保密工作簡直糟糕到家了;假如是因為董承主動聯絡,這種情況下董承等人應該很清楚自己的性命已經掌握在這個不大可靠的傢伙手中。
《基督山伯爵》中有一段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樣辦的精彩例子,即對於伊闢楠將軍赴宴拿破崙黨人秘密俱樂部集會的描述。當這位有點家族遺傳窺視癖的將軍饒有興趣地接受邀請參加了集會,卻拒絕參加地下活動時,與會者即要求將軍&ldo;把秘密還給大家&rdo;。在伊闢楠將軍勉強發誓不透露秘密的情況下,不放心的俱樂部主席諾梯埃最終於路上向將軍提出決鬥,以身中數劍為代價換得了將軍對秘密的無條件承諾 – 死人是不會再洩密的了。
而董承等人顯然對拿走了大家秘密的劉備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這還不足以讓劉備退縮,他在青梅煮酒之後還是找到了董承一夥,正式入夥了。為什麼?別忘了劉備是鄉巴佬阿,要換了陶謙這麼辦事他馬上就能判斷老陶是腦子進水,可這把陰謀當陽謀辦的是大漢車騎將軍 – 照現在說法五大常委級別的國家重臣也,劉備大概認為是自己井底之蛙不識其中另有玄妙吧。
劉備此後一輩子,再沒犯過類似的錯誤。能不在一個地方摔兩次的,就是聰明人。
那麼是什麼讓劉備急於脫身呢?我以為是董承等人在謀劃政變中犯的第二個錯誤。
那就是&ldo;久而不決&rdo;。
這種摔杯為號的陰謀行動,切忌張揚,而且動作一定要乾淨利落,這是個黑幕後面的事情。知情人多,或拖延時間長,都會造成洩密可能性成幾何級數上升。可是,董承等人對曹操的謀劃,卻可說經久無成。曹操請劉備吃宴席,在梅子黃熟季節,又是雨季,故當在建安四年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