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2 頁)
即將來臨的1700年又將如何?能否保證已開始的改革繼續進行、不受幹擾?彼得苦苦思索著這個問題。在聖母昇天大教堂裡作祈禱的時候,彼得用他那沙啞的男低音,虔誠地唱著,懇求上天在新的一年裡賜福於他。
彼得大帝傳略--第四章 兩戰納爾瓦
第四章 兩戰納爾瓦
納爾瓦會戰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民族的第一
次嚴重的失敗,這個民族善於甚至把失敗變成
勝利的武器。
‐‐馬克思:《克里木戰局的回顧》
彼得焦急地等待烏克蘭英採夫的訊息。他催促這位杜馬書記結束同土耳其人的和約談判。
每逢捧讀彼得的信函時,使人不由自主地習慣於他那種要求收信人迅速完成任務的雷厲風行的作風。他幾乎在每一封信裡都要求下級務必完成他的命令,不得有誤。諸如&ldo;不得延宕&rdo;、&ldo;火速完成&rdo;、&ldo;立即執行&rdo;等字樣每封信裡都可見到。有時,往往很難判斷,&ldo;刻不容緩&rdo;&ldo;不得延宕&rdo;等是否包含著沙皇的真實意圖。他本人倒是善於在一瞬間判斷形勢,抓住要害,迅速作出決定,如果身邊沒有可以差遣的人,他就自己動手去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彼得催促烏克蘭英採夫並非事出無因,沙皇要對同盟者負責。早在1699年12月,彼得就曾寫信給烏克蘭英採夫:&ldo;上帝保佑,此事當即辦理,不得有誤。&rdo;1700年 2月,沙皇提醒他的使節說:&ldo;締結和約勢在必行,事關重大,切切。&rdo;在等待簽訂和約的時候,彼得甚至耽擱了給奧古斯都二世的復函。&ldo;這確實是有原因的,&rdo;沙皇在1700年 7月向奧古斯都二世解釋道:&ldo;此刻那邊的情況乏善可陳,故此無可奉告。&rdo;彼得對那位專為敦促俄國採取軍事行動而來的奧古斯古二世的特使說:&ldo;假如我今天得到媾和的訊息,那麼我明天就對瑞典出兵。&rdo;
彼得沒有食言。 8月 8日他終於收到盼望已久的烏克蘭英採夫的報告,說簽訂了一項有效期為三十年的和約;翌日,他通知奧古斯都二世,並發出進攻的命令,一萬輛滿載裝備、大炮和糧食的大車組成的輜重隊迤邐十俄裡。沙皇本人以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團炮兵上尉的身份也編入軍隊。彼得在特維爾得到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奧古斯都二世的信使向他稟報說,瑞典國王帶領一萬八千人的軍隊準備進軍裡夫蘭。彼得對訊息的可靠性表示懷疑:&ldo;此事還應細加斟酌,果真有此事,還是一種藉口?假如訊息可靠,那麼丹麥當然不是聯合艦隊的對手。&rdo;
遺憾的是,訊息確鑿無誤。就在 8月 8日這一天,當烏克蘭英採夫的急使抵達莫斯科時,北方同盟的成員之一丹麥退出了這場軍事較量。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一萬五千軍隊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陸。登陸是由瑞典和英國聯合艦隊實施的。丹麥國君不戰而降。
9月23日,總數為一萬人的第一批俄國軍隊,穿過秋季的泥濘道路,抵達納爾瓦。其餘部隊則緩慢向要塞集結,於10月中旬完成。10月20日開始炮擊要塞,儘管火藥、子彈和炮彈供應充足,但持續兩周的炮擊,並未奏效。
然而,查理十二象襲擊哥本哈根一樣,出乎意料地抵達納爾瓦。得知敵人逼近的訊息後,彼得也把軍隊的指揮權移交給剛僱傭的為俄國服役的德國的馮&iddot;克魯伊,就離開了納爾瓦。我們很難理解彼得這一行動。多年後經彼得審閱的《北方大戰史》中是這樣寫的:&ldo;在18日以前,皇帝離開軍隊到諾夫哥羅德去,是為了督促其餘各國正在前進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