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額在很多時候會影響申請結果。尤其是申請者多的學校,獎學金要求高的學生無疑處於劣勢(財大氣粗、理論上要多少給多少的Need…based學校另當別論)。
儘管如此,和其他證明表格一樣,獎學金錶格仍是不做假為好,收入多少填多少,需要多少填多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部分學校有針對特定學生的獎學金(比如專門給女生的、給藝術生的),需要自己提前瞭解所有可能的獎學金專案,與自己的條件相對照,不浪費任何一個資助來源。
申請和高考
在我看來,申請和高考需要兩頭兼顧。一則因為申請結果是由多個變數決定的,哪怕極其“牛”的同學也很難說一定會被錄取或是一定能拿到獎學金,更別說是中介機構了(據說有和學校簽過協議的中介,能保證入學,但真實性我不曾考察過,撇開不提)。二則是申請之後還有簽證一關,難保能順利透過。每年都有被“牛校”錄取的“牛人”被更“牛”的簽證官拒籤的訊息,加之未必就不會有個華裔的“趙承熙”之類的來影響簽證形勢,在拿到簽證之前,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為了能保證結果的穩妥,在校的學習至少做到充分利用上課時間並完成基本的作業,不要使學習拖下太多,以便高三後半年時間裡能完成高考的準備(靠智商吃飯不聽課也能考高分的強人超出我的理解範疇,在此不提)。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試也可以當作一條後路加以考慮,因為進入大學後在大一時還能再次申請。放棄高考意味著有可能成為“無業青年”,這樣的結局對大多數同學而言最好還是能避免則避免。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溫暖的“家”(1)
被分入這個寢室可以算高中三年中最大的幸運。這個溫馨的“窩”,給我帶來的不只是安慰、支援。這三個我曾“仰慕”多時、久聞大名的室友,在兩年裡深深地影響了我。從學習到生活,走出校門時,寢室已經在我身上留下了永難消泯的痕跡。
Reading Time
讀書,這算是寢室的一個光榮傳統。
從高二開始,回寢室很少帶作業、教科書。尤其晚上,一回到寢室裡便是讀書時間,各樣文章皆來者不拒。這個習慣堅持了很久,雖然高三僅有的休息時間裡都各自忙著趕作業,練字,背書,回到寢室也會盡量看些課外的書。儘管此時“看書”已經被賦予了“積累作文材料”的使命,但閱讀帶來的輕鬆從未減退。
四人看書的口味相差很大。我幾乎不接觸譯文類的東西,總覺得文辭不暢,讀起來拗口,書架上除了《九州》雜誌便是古文詩詞。張晨、伍丹兩人在書的選擇上倒很是一致,從高二時的雨果到後來的林達,頗有些同步更新的感覺。思韻的感性特色在閱讀上仍然不減,席慕容的詩作、各樣的散文,情感細膩且容易產生共鳴。
寢室裡的閱讀時間,在高二是對思想的豐富,在高三則是對大腦的拯救。後半期裡,解決學習問題已不及初進高三時急切,起初的午間晚間儘量不交談的計劃也未能持久,閱讀在此時便有了新的定義。成天背書答題,全是跟文字打交道,只能靠數學來刺激下大腦,久而久之,只覺得腦子如鏽蝕了一般,根本不能再主動去想課本以外的東西。或許這便是高三文科生的典型表現,哪怕在日常的隨意交流中脫口而出的都是“搶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盆地多夜雨,白天我懶得帶傘”“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件衣服等我瘦了就能穿了”。如此下去,等到高考完,怕真的要變成淺薄無知的人了。只能依靠閱讀來拯救大腦,讓遠去的人文氣息和深刻思想回歸生活。
於我而言,積累作文材料倒非緊迫工作,讓頭腦保持思考才是首要目標。起初是《蘇菲的世界》一類淺顯的哲學書,後來大腦實在太疲勞,背完歷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