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面位戰(第3/4 頁)
直於太陽光線的大圓面積x1小時=8.24x3.14x(6371x)2x60=6.37x10的21次方焦
=1.8x10的15次方度,(來源於百度)
這個數值大約是三十萬個小型氫彈的能量,換成大伊萬也相當於300個大伊萬的當量,足夠給老美一次翻地,卻只夠芒碭山號飛起來和短時間作戰,可以想象使用暗能量驅動的芒碭山號能耗如何。
事實上不只是芒碭山號消耗大,包括天刃七、葛小倫的小時鐘乾坤消耗都不低,天刃七號連線有專門的恆星能源,日常消耗都需要一個恆星專門供能,作戰的時候甚至需要調動數個恆星的能量。
葛小倫的乾坤用的是比鄰星一個比較穩定的恆星作為能源,而且還只是初步夠用,後期葛小倫經常往外跑就是在給乾坤增加恆星能源,問題是乾坤還不是天體級計算機,算力比天刃七號差大老遠了。
反而是饕餮的大十字母艦,採用反物質供能,不僅能開啟光能壁壘,還能支援母艦攜帶眾多的護衛艦進行星際航行,甚至還可以短距離開啟大蟲洞進行跳躍。
這麼一看是不是感覺卡爾給饕餮的技術更先進?
但實際不是那樣。
首先要明白,超級戰士和超級計算機動用的能量是暗能,但是暗能不足,就需要把其他能量轉化成為暗能存入暗位面才能使用,比如吸收恆星能量。
還是蕾娜舉例,
原著裡蕾娜就能直接調動太陽能量直接發動耀斑轟炸,把整個太陽系包括近地軌道的饕餮燒掉,但是這樣也會波及地球,蕾娜本身不想這麼做但是又放不下面子,於是找葛小倫要臺階,於是有了兩個新生主神的談判。
這麼一對比問題就出來了,蕾娜如果只是調動耀斑攻擊,整個太陽系的饕餮都跑不掉,但是蕾娜不直接發動耀斑攻擊,那連和兇潮對波都吃力,為什麼呢?
關鍵在於能源轉化,跨界能量傳輸,超遠距離能量傳輸。
蕾娜調動耀斑攻擊,耀斑來自太陽,而不是蕾娜自己發出來的,當然,蕾娜也能自己扔耀斑,但是能耗大,威力小,打擊範圍小。
另外,蕾娜號稱太陽之光,但是作為一個超級戰士她也是用暗能的,自身包括暗位面儲存的都是暗能而不是光能,她只是能吸收光能能直接驅動恆星能源而已。
而且蕾娜要把恆星能量補充自己的暗能也不是像倒水一樣簡單,而是需要能量轉化以及能量跨界傳輸,
之前提過,超級戰士的核心出了超級基因還有個基礎就是暗位面,天體級計算機也不是直接放在宇宙裡而是放在暗位面,
暗位面是無法儲存其他能量的,所以任何能量要進入暗位面就要先進效能量轉化。
暗位面不是存在現實之內的,而是處於另一個位面或者維度,於是能量轉化之後還要進行跨界傳輸。
每個超級戰士的暗位面是不相鄰的,就算是超級戰士和自己暗位面也存在不同面位和維度,
另外恆星能量也不是說可以隨便吸收的,畢竟恆星能量最直觀的就是熱能,上萬度甚至破億的超高溫可不是什麼裝置都能承受,於是一般的恆星技術就是建立類似戴森球一類的裝置吸收可以承受的光熱能量進行轉化,先進一些的就透過特殊裝置直接在恆星表面安裝熱能轉換器吸取能量。
烈陽的恆星技術是最先進的,透過類似天使神聖語言的編碼技術對恆星資料進行編輯,達到可以直接調動恆星能量,可以吸收恆星溢位的光熱能量的目的。
另外恆星能量也不是說想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而是一般以不影響恆星穩定的前提下吸收,因為恆星一旦被吸取過多的能量就縮短壽命,甚至會引起劇烈的變化導致引數大幅度改變,進而影響到恆星能量吸收的裝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