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坑殺,坑殺!(第2/3 頁)
這條木軌道估計也就一百公里多點。
就算一百五吧。
十五萬米。
十米一根四條需要六萬根,再加上枕木……
這個好像也沒必要用太多枕木,隔兩米一根都可以,總之材料這個完全不是問題,關鍵就在於旁邊守著無盡的森林。
專用馬車也很簡單,就是中間帶凹槽的車輪。
複線也不需要變軌。
有故障的直接推出去讓路。
而且不僅僅是這裡,如果這種木軌有效,那麼還可以鼓動朱元璋在北平到黃河之間修同樣的木軌,畢竟貼著太行山一樣不缺木材。甚至可以從黃河南岸繼續修,也就是沿著河南的山區一路修到社旗,這樣就可以進入漢江水系,湖廣產糧區的糧食直接北運。這樣有海運和木軌馬車運輸,運河也就不是那麼重要,運河對溝通南北的確重要,但這個重要有太多替代方案,相反維持運河對於老百姓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不僅僅是魯西南,明朝後期的沿淮極度貧窮化,同樣也是運河。
因為必須在保護明祖陵和維持淮安以北航運間取捨。
保護運河就得維持水位。
維持水位就得淹泗州。
保護明祖陵就得給淮河增加新的出海口,但這樣就是清口水深下降漕船無法駛過被黃河泥沙淤積的河道。
明朝中後期就這樣在兩個取捨間拼命維持,而維持的後果就是鳳陽十年倒有九年災,同樣沿著黃河和運河無數勞動力的付出,同樣也是黃河一次次的決口。因為必須衝沙,黃河河道必須足夠窄,既然足夠窄,那就得做好汛期被衝開的準備,畢竟黃河是不會考慮這些亂七八糟的事。但如果放棄對這段運河的維持,那事情就很簡單了,在蘇北挖一條灌溉總渠,同時疏浚入長江的水道,被清口和高家堰阻擋的淮河水放出去,沿淮洪災立刻驟降一多半。
至於黃河就隨便流淌,留出足夠寬闊的河道,減弱汛期威力就行。
現代黃河河道就足夠寬了。
至於淤積……
那個的確沒辦法。
畢竟那根本不是下游能解決的。
而這個堪稱腦洞大開的計劃讓朱植等人完全茫然,不過既然是楊豐設計的就一定是好的,這時候他在這些人心目中就是無所不能,對於他的話聽就行了,用不著懷疑,他說能行的就一定能行。
總之他們現在都已經開始向著狂信徒發展了。
然後他們直奔吉林。
七天後,這支遠征軍到達吉林。
然後留下三千人駐守,等待後續的工匠和駐軍,而朱植和楊豐帶著大軍沿卡岔河直撲東北。
這一帶幾乎杳無人煙,尤其是這種寒冬季節,那些女真漁獵民也都躲在山林中一個個寨子裡烤火,這支一萬多騎兵的軍團,唯一需要面對的也就是嚴寒風雪……
當然,還有補給問題。
準確說他們現在沒有任何補給,所有人都只是帶著乾糧,另外還有給戰馬吃的豆子,後者能從山林中獲得的食物也沒多少,此行簡直可以說屬於孤注一擲,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失敗了連回去的食物都不夠。不過這種行動其實真正的威脅並不是補給,也不是交戰,而是迷路,只要中途不迷路,幾百裡對於騎兵來說,還是能掙扎著走回去的。
至於迷路……
“松花江!”
楊豐站在冰雪覆蓋的松花江畔感慨著。
然後看了看他的腕錶。
位置沒錯,對岸不遠就是巴彥縣。
所以帶著衛星定位,怎麼可能迷路啊!
“西陽哈的寨子在何處?”
他問道。
“大使,小的能用一下您那個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