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33)(第2/3 頁)
進性變化,最終死亡。
4由於機體迅速的新陳代謝,持續感染往往並不影響器官的功能,但像神經元這樣的細胞例外,不能迅速替補修復,一旦因持續感染受損,就將影響正常功能。
6.細胞抗病毒的 RNA 干擾
1RNA 干擾是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的、由雙鏈 RNA 誘發的、同源mRNA 高效特異性降解現象。其為是基因轉錄後沉默的一種方式。
2近幾年來 RNAi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被《science》雜誌評為2001 年的十大科學進展之一,併名列 2002 年十大科學進展之首。
3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發現 RNA干擾機制榮獲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7.干擾素:
1病毒感染的細胞能抵抗相同或不同病毒的再次感染,稱之為病毒的干擾。
2干擾的機制:
(1)由缺陷型突變株所致,通常干擾同源病毒。
(2)由干擾素介導
3什麼是干擾素:
一組具有多功能的活性蛋白質(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種由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它們在細胞上具有廣譜的抗病毒、影響細胞生長和分化、調節免疫功能等多種生物活性。
4干擾素分為三個型別
1型:有 IFN-a和 IFN-β
IFN-a有二十餘個亞型
IFN-β僅有一個亞型
→1型干擾素具有抑制病毒複製、抗寄生蟲、抑制多種細胞增殖、刺激免疫細胞 殺傷活性、參與免疫調節、抗腫瘤作用。
2型:只有 IFN-γ,只有一個亞型
除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主要生物活性為免疫調節。
3型:即 IFN-λ1(IL-29)、IFN-λ2
(IL-28a)和 IFN-λ(IL28b)
5干擾素性質:
(1)干擾病毒複製
(2)抗病毒活性
(3)干擾素的抗病毒作用並無病毒特異性。
(4)干擾素特別是β及γ干擾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宿主特異性。
第五節 病毒的致病機制
目的要求:
1瞭解病毒感染對宿主組織和器官的損傷。
2掌握病毒持續性感染的型別。
3掌握病毒感染對免疫系統的損傷。
前言:
1分子生物學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徵與其他微生物差異很大;但從整個機體或群體上研究,發現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和發病機理與細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處。
2病毒侵入機體是否引起發病,取決於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
3病毒感染:
指病毒侵入體內並在靶器官細胞中增殖,與機體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
4病毒性疾病:
指感染後常因病毒種類、宿主狀態不同而發生輕重不一的具有臨床表現的疾病。
5有時雖發生病毒感染,但並不形成損傷或疾病。
免疫抑制、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造成組織器官病理損傷
調控基因與調控蛋白的區別:基因不一定都表達成蛋白,有外顯子內含子之分。
補:細菌感染往往造成機體損傷,病毒感染不一定造成損傷,如“寄生”,與機體生存和諧。
一、病毒侵入、擴散與排放
1.病毒侵入機體的途徑
消化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