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為北漂遇疫情(4)宏發商貿(第2/4 頁)
上找了個交通還算便利的位置,開了個商店,取名“前鋒商店”,當然,開商店的錢原本是不夠的,東拼西湊的借了些,還是差了點,彼時王建偉的父親已經開始在鎮上經營糕點鋪面了,就幫著找到了當時信用社的好友貸了點錢,又聯絡了關係還不錯的幾家供貨商,或借或賒,總算幫著王家德勉強置辦齊了‘日用百貨、菸酒茶糖’,小兩口就一起搬到了鎮上,用兩扇大板子和貨架隔出一張床鋪來,就這樣一起經營起商店來。
那個年代,鎮上的供銷社開的“供銷商店”還是比較被老百姓認可的,與他們的“前鋒商店”隔了一條小街,由於“前鋒商店”正好在街角上,大家開始是覺得這裡比較方便,順腳就會到店裡看看,也有對當時的“私人”商店挺好奇的,其實也沒啥區別,所謂的商品豐富程度、質量保障,其實和當時的供銷商店沒太大不同,不同的,就在於王家德,無論誰來,只需一眼,就知道誰是來要買東西的,誰是過來閒逛的,當然聊起天來肯定就有的放矢了,最重要的是,他逢人客氣,不像供銷社的售貨員,見人總是愛搭不理的,也難怪,當時流行的四大被羨慕的行業,就是:“聽診器、方向盤,人事幹部、售貨員”,不受風吹日曬,穩穩當當每月拿24塊錢工資,服務態度差是正常的。當然,還有一點也很關鍵,就是王家德商店裡的某些商品還是比供銷商店的稍便宜些,慢慢的大家就願意到他的商店買東西。當然,還有一個小原因,那就是他們夫妻二人的‘分工’做得極度默契,那就是王家德的‘好好先生’和他媳婦的‘斤斤計較’,許多人都會說‘家德是個好同志,媳婦總是小肚雞腸’,而王建偉的父親看得似乎更明白,‘鄉里鄉親的做買賣,離不開人情和賺錢,不能只顧一頭,一個人又不可能兼顧——那就只好一人顧一頭嘍……’
如果就一直這樣,倒也是不錯的,可王家德是閒不住的,慢慢賺了點錢,他就買了輛三馬車(較大型的機動三輪車),自己跑到40公里外的縣城進貨,慢慢的就在鎮上做起了小百貨的批發。
直到現在,王家德回憶起這些事的時候,還總是會感謝當年王建偉父親的支援和幫助,想想自己當時為什麼這麼做,其實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如果非要找個理由,那就是,在那一年,他就斷定,從此以後,農村各種商品的需求量一定會暴增,百貨商店必然競爭激烈,而百貨批發,即服務於商店,又會得益於商店的發展。
王家德的預見,當然是對的。
而時隔兩年後,一個忽然撤掉了‘櫃檯’,改換成了一排排貨架的商店在小鎮出現了,這個連縣城、市區都沒有的售貨方式,甚至是省城也是剛剛出現的商店,就這樣出現在了鎮上,王家德說,這個在幾年前在廣州就有了,叫‘雅芳’,前兩年在深圳有個叫“7—11”(seven eleven)也開業了,最初叫“貨倉商場”,也叫超級市場,簡稱“超市”。那一年,王家德說,超市這種形式的賣場必然被複制和大規模、大範圍的推廣,而超市,必定帶來“新物流”的發展,必定要出現規模化、系統化的物流商貿形式……於是,他成立了前鋒批發部,現在看來,那一年,尚未到30歲的王家德又預見到了!
很快,批發部覆蓋周邊幾個鎮,數十個行政村;直到1998年,王家德在縣城註冊了前鋒商貿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萬元,開始了全縣業務的開展;2002年,前鋒商貿公司增資到500萬元,申請了一般納稅人,這件事,王建偉不只聽王家德說過一次,每次提起這件事,王家德都會感嘆一番:“商貿企業必將成為毛利最低的行業,沒有之一,如果不是一般納稅人,將來,會沒有生意可做……”,對於王家德的感嘆,王建偉不理解,雖然現在的狀況說不上紅紅火火,但業務也做的不差,幹嘛把“一般納稅人”看得如此之重呢?有這個精力,為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