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頁)
於豬群所產生的廢物的處理,劉邦也想好了,就在豬舍兩邊的背後挖一道溝槽,鋪上混凝土,豬群排洩的廢物,直接透過連線到溝槽裡的每個小豬圈裡都有兩個的排洩孔排到溝槽裡面去,然後由人工或沖水或打掃到巨大的化糞池裡。而糞池裡的東西,也是有用的,沼氣池暫時還建不了,但可以人工挑去淋山谷裡種的十幾畝紅薯、木薯、玉米之類,做到生態迴圈。
到此,一個夢想中的養豬場便算是建成了,剩下的,只是一些需要修修補補的細節罷了。比如,剛開始的時候,飼料是需要購買的,普通白豬自然是吃普通飼料,這個是不必說的了,但那瓊山土豬和野豬的飼料卻是必須先從村民那裡購買的,比如紅薯苗、木薯、玉米等。購買了這樣的有機生態飼料之後,阮姐和順子卻說如果不用粉碎機將這些原料粉碎,豬吃進去後是很難消化的,劉邦沒有法,只得又去購買一臺專門用來粉碎紅薯苗、玉米莖、木薯莖甚至甘蔗之類的,另外木薯、紅薯、玉米、稻穀、黃豆等,同樣是需要粉碎,豬才好消化的,不然的話,它們吃進去,還沒消化完便拉出來了,那可就太浪費了。所以除了粉碎莖、苗的粉碎機外,同時還得再購一臺農村普遍在用的碾米機。
而且,在這個時候,劉邦也考慮到了,如果沒有一個專門的地方存放飼料是不行的,總不可能在豬要吃食的時候,才到外面購買飼料回來喂吧!他不得不再要求在豬舍的旁邊另起一棟總共兩百多平方的兩層小洋樓,以供工人住宿和存放飼料。碾米機、粉碎機及薯苗等有機飼料自然是存放在用牆隔開的一樓的,而二樓,則是住人及存放那些容易受潮的普通飼料了。
到目前為止,所有需要用錢的大專案,基本上都做完了,而那用來修建豬舍的十億VND,也已用得七七八八,其中修豬舍用了四億五千萬VND,建兩層小洋樓(尚未進行貼磁磚等裝修)用了三億VND,而購買粉碎機和碾米機則用了三千萬VND。
最後在修建豬舍的十億VND預算中,還剩下二千萬VND,這些錢是不是就剩下來了呢?其實不是,其實如果認真考慮的話,他們還有許多東西尚未購買。其一便是種田用的生產工具,劉邦是準備用那十幾畝地來種紅薯、木薯之類的,所以他必須得有工具來進行翻地,用傳統的牛耕或人工翻麼?這顯然不合實際,人工翻地效率太低,現在已經沒人願意做這種事了,而用牛耕呢?同樣是需要購買一頭牛和犁、耙之類的,不僅購買牛的費用高,而且以後還需要專人飼養牛,即使在不用牛耕地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劉邦不得不購買一部打田機,當然還有鋤頭、鐵鏟、桶、糞箕、扁擔之類的生產工具,沒有這些生產工具,養豬場的正常運轉還真的難以進行的。有了生產工具,沒有動力卻是不能運轉的,劉邦不得不從村裡接來電,購買一些汽油回來備用……
劉邦想了想,工具之類是都準備齊全了的,但作為使用這些工具的主要因素:人,卻還沒有招聘好。招聘不到工人,養豬場同樣是無法執行的。為此,劉邦不得不回城裡一趟,除了原先準備好的將阮大大及其特有的書籍、瓶瓶罐罐一起運到瓊山地區來以外,還將周奇村裡會計的女兒——周小雪,也一起運來了。
那周小雪可是很不願意離開城裡到這種窮山僻壤來的,劉邦使出了渾身招數,連哄帶騙的,承諾她到瓊山地區只是做一些會計、晚上燃些艾草幫豬驅蚊和給水槽加水等輕鬆活,而且還給她加一些出差補貼及每個月可回城裡或家裡一次等。這才終於把她給騙到養豬場來了。
但養豬場只有這兩人是根本不行的,因為這兩人都不幹那種粗重活。劉邦只得按照協議,讓阮姐和順子在本村找幾個比較老實且勤快的人。在鄉下,這樣的人是不難找的,他們很快就找來了四個人,在談好工資待遇等條件後,劉邦對這六個人的職責重新進行了劃定——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