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第1/2 頁)
程小妹和程母想的不一樣,她覺得自己嫂嫂向來與人為善,能說得上處不好的就對門那家,自己哥哥更是忠厚老實,和對門的張大都能處好關係,問題肯定還是出在他媳婦那。
宋卻沒有忽視程小妹的意見,但程小妹多半還是以個人臆測為主,不能引為證據。
宋卻道:&ldo;張大和程立一起上工,可能對程立在染坊的情況有所瞭解,我還是要走一趟張家。&rdo;
程母看了程小妹一眼,沒有說什麼。
宋卻便帶著人出了程家,他派出兩個人去染坊尋張大,自己則敲響了張家的門。
開門的仍是剛剛那個探頭探腦的婦人,她臉上有了不少皺紋,看起來和程嬸子是一個輩分,正是張家老母。
張母見是宋卻,又看了看他身後的幾個差役,道:&ldo;大人這是做什麼?我們張家可沒人犯事。&rdo;
宋卻道:&ldo;我是來調查命案的。&rdo;
民不喜見官,張母有些不樂意放人進來,抱怨道:&ldo;他們家兒子兒媳死了,為什麼到我們家調查?難不成大人懷疑是我們家做的?這青天白日的,大人你空口無憑,可不能胡說八道啊。&rdo;
宋卻身邊長林縣縣令派來的差役上前一步,喝道:&ldo;少廢話,快開門,配合大人查案。&rdo;
那差役將佩刀拔出一段,發出難聽的摩擦聲,將張母嚇了一跳,只好將門開啟。
很明顯,張母就是看宋卻文質彬彬,覺得他不好意思與人為難,才敢大膽地撒潑耍賴,不想讓人進門。那差役的舉動雖然粗魯了些,但效果立竿見影。宋卻冷眼看著,並無阻止。
這個時候,只有張母和她媳婦岑氏在家。
宋卻一夥人浩浩蕩蕩地進門,岑氏見了吃了一驚,還以為家裡出什麼事了。張母拉著她耳語了幾句,她才知道宋卻等人來做什麼。
岑氏有些不滿,但沒抱怨什麼。張父不在家,這些官差就由張母來招待,她一個做媳婦的沒有頂在最前面的道理,便在一旁給人端茶送水。
岑氏將茶水送到宋卻手中,宋卻接過,對張母道:&ldo;這位是兒媳吧?我們不用招待,只想問一些問題,請人一起坐下吧。&rdo;
張母還想說些什麼,但對上宋卻的眼神莫名就啞了火。岑氏將茶盤一收,就在張母旁邊坐了下來。
宋卻道:&ldo;你們最後一次見程立和蘇秀秀是什麼時候?&rdo;
張母道:&ldo;一個多月前吧,就程家發現人不見的前一天,那一天我家老小在書肆裡考核沒考好,回來在門外發脾氣,對門媳婦脾氣好,看見了在那裡安慰他。我出去買了點菜,回來的時候她和我打了聲招呼,我就先進門了。後來程立和我兒子一起下工,對門媳婦才跟她男人一起回家。&rdo;
岑氏則道:&ldo;我是在他們不見的那天早上見的人,程立和我男人每天都一起上工,送我男人出去的時候見了他們倆。後來就沒再見過程立,倒是蘇秀秀我還見過一回。大中午快吃飯的時候她要出門,我覺得奇怪問了一嘴,她說是她婆婆讓她去拿東西。在那之後,我就沒再見過她。&rdo;
岑氏所說的時間和程家人說的基本吻合,從長林縣令這裡拿到的有關這個案子的口供也證明,蘇秀秀去河邊的路上還有人見到她,在那之後就再也沒有了。也就是說,蘇秀秀很可能就是在河邊出事的。
宋卻又道:&ldo;蘇秀秀二人失蹤當日上午至下午這段時間,你二人在何處做何事,有何人可以證明?&rdo;
張母還沒什麼反應,岑氏瞪圓了眼睛,她本就是衝動易怒的性子,面前的人是官家的人也沒改變她這性子:&ldo;大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