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不如無生(第2/4 頁)
不論的意思,為此葉聞道還專門向鴻都門學請教天人相通之法,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凡此等等,所在多有,葉聞道在山東滯留了兩年,遍求不得心中所想,只能怏怏辭去。臨行前聽宮中大儒說澶州人晁明遠,開寶年中也曾來此求教天人至一之道,所詢問的問題幾乎與葉聞道無二。葉聞道聽了,如伯牙得遇子期,請教過晁明遠的住處,不顧北風似刀,催馬便往求見。
此時晁明遠正在朝擔任直史,家住都城蔡河以北的昭德坊。葉聞道到了汴京,在龍津橋頭看過兩場風雪,終於得與晁明遠晤面。
原來晁明遠正全心著寫《理樞》一書,已閉門謝客兩月,這日黃昏偶然翻看了近來的門狀,見其中有個晚學生天天都來投帖,帖子上只說是“願聞天人之理”,也沒署個身份姓字。晁明遠想這娃娃口氣不小,隨口問了下人幾句。下人說這後生每日遞完名狀後,便在門前靜候至天黑,現在還未離去。晁明遠聽了,深為感動,又念起自己年少求學的困苦經歷,便準了葉聞道進來。
葉聞道在廳堂拜過晁明遠,將胸中苦悶盡數抒發,俯首求教“窮理盡性”之法。這晁明遠年屆半百,可海口童顏,目光如劍,渾無將老之態。他原對葉聞道不以為意,初時只用早年參悟的“以正身為深切”、“明心為本”作答。葉聞道又問“何謂形死而性不滅”、“所謂明心,是誰人之心?”
幾番問答下來,晁明遠見葉聞道妙悟神契,所思所問都不離至理方寸,又是驚詫,又是中意,便搜刮平生所學,悉心教誨,說“心不生則身不滅”、“心由性生”,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可見心在一境,無理不盡,“何假外求?”
兩人闡揚盡致,聊到興處,晁明遠竟連晚膳都不顧得吃。到了晚間,天上朔風呼嘯,又卷下一席大雪來。晁明遠嫌堂上冷清,便將葉聞道帶入書房,命下人將盆火、糕點添備了,自己又沖泡了一壺霍山黃芽,與葉聞道促膝而談。夫人的奴婢幾番請他回房歇息,晁明遠均不為所動。
兩人從“聊舉三家之所宗”談到“聖人之心,不見其為外”,又從“不盡復性之理”說到“至誠則神會而自知”,欣欣然講到次日天明,窗外白雪兀自紛紛。葉聞道聆受真言,洞徹蘊奧,喜不自勝,心中便如被這場白雪洗過一般,真有新新無窮之感。晁明遠亦覺欣慰,只低頭撥了撥火盆中的炭火,油生出薪盡火傳的感慨。
經此之後,葉聞道已知世間學問只在“性理”二字,而這“性”和“理”之間的關係,就是萬物存在於天地間的準則,也正是餘生仍要探求的至理。凡學問有不解處,他便赴汴京昭德坊請教。
晁明遠早將他視作門生,非但將心中理學全數傳授,還帶著他四處求訪賢哲,先後拜見了大名府補亡先生、洛陽種明逸、終南山海蟾子、天台宗源清高僧等人。
葉聞道由此遍得幾教真義,遂揉和中原文化之正脈,同時也吸收異國學說之所成,數年間相通相補,竟成就了一套獨有的認知體系,這時他早年的思想困惑逐漸消散,再回頭去看世間事物的生滅興衰,便也知其所然了。
每每回首往事,想到自己學有所獲,葉聞道無不寬慰,卻不想此番來到豫章,歷經如此事故之後,猛然發現這世間竟還有人從來都不受這“性理”的約束,在他們眼中,自己苦苦追尋的“天人之理”竟如夢幻泡影般彈指可破,只與螻蟻的生存之道無異了。
先說這兇手的劍法,劍劍都是超凡入聖,神乎其神,常人窮其一生能將一招半式練到此等境界已屬難得,而兇手用的劍法居然取之不盡,古今中外的劍術無一不包,其所學所知,已非凡人有限生命中所能接受和掌握的了。
再說這預言和地圖一事,更是匪夷所思,彷如在那異國男子看來,世間萬物早有歸宿,生死存滅俱安定數,卻與人的所思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