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扒媒(第1/2 頁)
高莊村是個不大不小的村子,大約有一千多人。 高莊村的北邊,是周莊村,南邊是王莊村。 周莊村和王莊村都是小村,都是大約只有五六百人口。 以前生產隊的時侯,三個村是一個大隊,即一個行政村。 周莊有兩個小隊,高莊有四個小隊,王莊有兩個小隊,共有八個大隊。現在村裡的老人說起別村人的時侯,還以“幾隊”來稱呼,比如呂小樂家是六隊的。 八零年代中後期,三個村子分開了,各自成立了自己的村支部和村委會,成為三個村子。 王莊的經濟比較落後,除了村裡有幾個小型的傢俱廠之外,沒有別的支柱產業,村民要掙錢,只能外出打工。 高莊最富裕,除了磚瓦廠,還有幾個規模不小的傢俱廠。 周莊村雖然比高莊稍微差些,但也相差不多,這個村子的村民,多數從事牲畜販賣的行當,雖然整得村裡臭氣薰天,但村民的腰包卻都鼓起來了。 在周莊村,有一個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媒婆,以巧舌如簧,“成媒率高”著稱,因夫家姓周,別人都稱她為周媒婆。 呂小樂回到家的時侯,周媒婆正在他的家中。 三個村子雖然分開了,但還在共用一個學校,呂小樂和周媒婆的女兒周巧梅,還是小學和初中的同學,他也經常到另兩個村裡去玩,所以認識周媒婆,周媒婆也認識他。 周媒婆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婦女,雖然是農村婦女,但穿著很乾淨,短髮,圓臉,面板微黑,身上有一股農村婦女的潑辣和利索勁,年輕時也是颯爽之人。 她平時除了務農,還幫著丈夫幹些牲畜販賣的行當,但最大的精力,還是用來說媒。 由於說媒需要到處去,騎腳踏車太累了,轎車又賣不起,她就買了輛女式木蘭摩托車。 十里八鄉,能騎上摩托車的中年婦女不多,周媒婆是其中一個。 周圍幾個村子的年輕小夥姑娘,如果回到家看到院裡停著一輛摩托車,就會猜到,周媒婆來說媒了。 呂小樂進入他家小院的時侯,看到院子裡停著一輛摩托車,堂屋裡傳來一箇中年婦女爽朗的聲音,就知道是周媒婆來了。 昨晚爺爺對他說,周媒婆給他提了門親,是南邊距離十多里的馬集村的姑娘,明天就去相親。 呂小樂以為周媒婆是來敲定這事的。 呂小樂進院子的腳步聲,被堂屋裡正在談話的兩個人聽到了,探頭向外看。 他們二人,一位是爺爺,一位正是周媒婆。 周媒婆“見面三分熟”,雖然和呂小樂不太熟,但卻站起身來,很熱情的招呼: “喲,小樂回來啦!” 呂小樂笑著說:“大娘,您過來啦。” 按村裡的輩份,呂小樂應該喊周媒婆大娘,雖然他們現在不是同一個村,但以前是一個大隊,村民之間很熟,所以也有一個“村輩”。 周媒婆眉開眼笑,轉頭望著呂爺爺,笑道: “大叔,小樂這兩年長得真快,成帥小夥了,你放心吧,這樣的小帥哥,剩不下的。” 呂爺爺的臉色卻有些沉重,笑不出來,只是勉強的陪著乾笑了兩聲,沙啞著嗓子說: “他大娘,你坐。” 周媒婆重新坐下來。 呂小樂也進了堂屋。 呂小樂家的院子,是個普通的農家院,五開間。 這個院子是五年前剛蓋的新院子,磚瓦房,原來的老院子和老房子沒有扒掉,爺爺本來住在老院裡,呂小樂的父母外出打工之後,爺爺就搬到新院看家,陪伴孫子。 中間的三間屋,是一個大空間,兩間是堂屋,即客廳,堂屋的一側有個小門,裡面還有一間,那間是呂小樂父母的臥室。 呂小樂住在堂屋外邊的東間耳屋裡,爺爺住在西間的耳屋裡。 兩開間的堂屋很寬敞,雖然傢俱還是以前的老傢俱,但卻收拾的很乾淨,迎門的牆壁上掛著一幅山水畫,旁邊掛著一些相框,是呂小樂和父母的照片。 堂屋中間擺放著一長兩短的三張木製沙發,中間是一張木製茶几,這是呂小樂父親的手藝。 茶几上已經擺了切開的西瓜和甜瓜,用來招待周媒婆。 呂小樂在旁邊的沙發上坐下來,熱情的請周媒婆吃瓜: “大娘,吃瓜。” 周媒婆笑:“吃飽了,撐了,等會再吃。小樂,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