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24)(第2/3 頁)
其方法為取回腸內容物,加適量滅菌生理鹽水稀釋,經離心沉澱後取上清液分成兩份,一份不加熱,一份加熱,分別靜脈注射家兔或小鼠。如有毒素存在,不加熱組動物常於數分鐘至數十小時內死亡,而加熱組動物不死亡。
為確定致死動物毒素類別及其細胞型別,須進一步做毒素中和保護試驗。
其方法為將前述上清液分為 6 份,分別加入適量此菌各型抗毒素及生理鹽水(對照)混合均勻後再 37c下作用 40min,然後各靜脈注射小鼠或家兔一組,觀察 24h記錄各組動物死亡及存活情況,並按表 14-6 判定菌型。
4.免疫防治
預防羔羊痢疾、猝狙、腸毒血癥以及仔豬腸毒血癥等,可用三聯菌苗或五聯菌苗,參見腐敗梭菌病免疫防治。
肉毒梭菌
(1)本菌是一種腐生性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海洋和湖泊沉積物、哺乳動物、鳥類和魚的腸道,飼料以及食品中。
(2)對人畜的致病性:所有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對肉毒素均有感受性,在家畜中以馬最為易感,豬最遲鈍。自然情況下:
1A、b 型毒素引起馬、牛、水貂等動物飼料中毒和雞軟頸病
2c 型毒素為各種禽類、馬、牛、羊以及水貂肉毒中毒症的主要病因
3d 型毒素是南非和澳大利亞牛、綿羊肉毒中毒的病因
4A、b、E 及 F 型毒素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5G 型(阿根廷梭菌)毒素的致病性還不十分清楚
6F 型肉毒梭菌可能與幼兒腹瀉有關
破傷風梭菌
本菌又名破傷風桿菌,是引起人畜破傷風 病原。本病以骨骼肌發生強直性痙攣症狀為特徵,故又稱為強直症,此菌也因此稱為強直梭菌。
1.主要生物學特性
1.1 形態及染色特性
1本菌為兩端鈍圓、細長、正直或略彎的桿菌,長度變化很大。多單在,有時成雙,偶有短鏈,在溼潤瓊脂表面上,可形成較長的絲狀。
2無莢膜,多具周鞭毛而能運動
3在動物體內外均能形成圓形芽孢,位於菌體一端,偶爾有卵圓形或次端生者,橫徑顯著大於菌體,而使芽孢體呈鼓槌狀。
4革蘭陽性,培養 24h 以後常常出現陰性染色者。
1.2 培養特性
1此菌為嚴格厭氧菌,接觸氧後很快死亡
2最適生長溫度為 37c,在 37c和 45c生長微弱或不生長
3最適 ph 7.0~7.5
4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培養基中即能生長。在血瓊眼平板上生長,可形成直徑 4~6mm 的菌落,常常伴有狹窄的溶血環。
5生長表現
(1)在一般瓊脂表面不易獲得單個菌落,尤其是在培養基溼潤的情況下,擴散或薄膜狀覆蓋整個平板表面,邊緣呈捲曲細絲狀,用高濃度瓊脂可抑制其擴散生長。
(2)在厭氧肉肝湯、庖肉培養基和 pYG 肉湯中,輕微渾濁生長,有細顆粒狀或黏稠狀沉澱,肉渣部分消化且微變黑,產氣並散發特殊臭味。
2.致病性
2.1 致病條件
1造成此病發生的創傷必須具有厭氧環境。
2當創傷內發生組織壞死時,壞死組織能吸引遊離氧而形成良好的厭氧環境。
3其他需氧菌的混合感染,也有利於厭氧形成。
2.2 致病因子(被釘子釘到→打抗毒素)
1此菌產生兩種毒素
(1)破傷風痙攣毒素:毒力非常強,是蛋白質,由兩個亞單位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