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豬的傳染病 沙門氏菌病(第1/2 頁)
?概述
沙門氏菌又稱副傷寒,是各種動物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疾病總稱。
臨診上多表現為敗血症和腸炎,也可使懷孕母畜發生流產。
本病遍發於世界各地,對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許多血清型沙門氏菌可使人感染,發生食物中毒和敗血症等,是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體。
由於廣泛使用抗菌藥物(包括作為動物飼料新增劑)等因素,該類細菌耐藥性日趨嚴重,發病率上升而倍受重視。
主要危害豬和雞。
1884年由德薩蒙博士首次發現(霍亂沙門氏菌)。
?病原學
1.形態:革蘭氏陰性、無莢膜,有周鞭毛(雞白痢、雞傷寒沙門氏菌無),不形成芽胞的短桿菌,屬腸桿菌科。
2.血清型:2500多個血清型,常見危害人畜的非宿主適應血清型只有20多種,加上宿主適應血清型,約30餘種。
主要有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雞白痢沙門氏菌等。
依據o(菌體)抗原、Vi(莢膜)抗原和h(鞭毛)抗原劃分。
(o抗原分為A、b、c1~c4、d1~d3、E1~E4、F、G1~G2、h...Z和o51~063、o65~o67,共51個群)對人畜致病者主要為A-F群(98%左右)。
3.致病力:與大腸桿菌相似,對乾燥、陽光、腐敗抵抗力強。
腸炎沙門氏菌在10~19%氯化鈉中生存75天。
耐熱毒素.75c,1小時仍有毒力,可使人發生食物中毒。
?流行病學
·易感動物:
各種年齡的動物均感染,幼畜最易感,特別是1~4月齡的仔豬,1月齡前後的犢牛,斷乳前後的羊,6月齡內的幼駒。傳播途徑:
主要消化道、呼吸道、傷口等;
子宮內感染(垂直傳播)
內源性感染(帶菌現象普遍)
·傳染源:
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病原隨糞便、尿、乳汁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和羊水排出,汙染水源和飼料等,經消化道感染健畜。
無症狀沙門氏菌感染很常見。
爬行動物(烏龜等)帶菌比例最高。
?豬沙門氏菌病
過去與豬瘟、豬丹毒、豬肺疫、豬氣喘病合稱為五大傳染病。
豬沙門氏菌病是致病性沙門氏菌引起仔豬的一種傳染病,亦稱為仔豬副傷寒,其急性病例為敗血症變化,慢性病例為大腸的壞死性炎症,有時發生卡他性或乾酪性肺炎。多發於幼齡仔豬(1~4月齡小豬),成年豬少見。
病原為豬霍亂沙門氏菌、豬傷寒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等。
流行特點:
一部分發病,一部分隱性或慢性經過,一旦氣候變化,營養不全,特別缺乏維生素、ca、p比例失調,環境髒,擁擠為誘因;以上因素與長途運輸等,帶菌動物易發病。
往往繼發於豬瘟等其他傳染病,副傷寒容易掩蓋豬瘟。
?臨床症狀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豬沙門氏菌多在潮溼雨季多發。
·急性(敗血)型:
多見於斷奶前後的仔豬;
體溫升高,食慾廢絕,呼吸困難,全身衰竭;
下痢,排出汙黃、惡臭稀糞。
鼻端、胸前、腹下面板、兩耳及四肢末梢出現藍紫色斑。24小時內死亡或病程2~4日,病程短,發病率不高,病死率很高。
急性副傷寒時耳朵、鼻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