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桿菌病(第1/3 頁)
壞死桿菌病(necrobacillosis)是由壞死梭桿菌引起各種哺乳動物和禽類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其臨床表現為多種組織壞死,多見於面板和皮下組織、消化道黏膜,有的在內臟形成轉移性壞死灶。
一般散發,有時表現地方流行性。
本病廣泛發生於世界各地,我國也有豬、馬、牛、綿羊和鹿發病的報道。
在南方耕牛、奶牛較為嚴重,是其主要的傳染病。
【病原】
壞死梭桿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歸屬於擬桿菌科(bacteroidaceae)的梭桿菌屬(Fusobacteriam),呈多形性,小者呈球杆狀或短桿狀,大者呈長絲狀,多存在於病變組織或培養物中。
革蘭染色呈陰性,幼齡培養菌著色均勻,老齡培養物則著色不勻,似串珠狀。無莢膜、鞭毛,不形成芽胞。
本菌為嚴格厭氧菌,常從患病動物的肝、脾等內臟的病變部分採取病料分離。若從體表壞死處分離,則應在病、健組織交界處採取,將其接種於兔或小鼠的皮下,從其死後的臟器採集病料分離。
培養基中加入血液、血清、葡萄糖、肝塊和腦塊等可助其生長;加入亮綠或結晶紫可抑制雜菌生長,獲得本菌的純培養。在血液瓊脂平板上培養48~72h,菌落周圍呈β型溶血。
根據本菌能產生靛基質、發酵乳糖、產生丙酸等生化特性,可以區分同屬中其他細菌。
本菌能產生多種毒素,如殺白細胞素、溶血素,能致組織水腫,內毒素能引起組織壞死。
本菌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常用消毒劑均有效,100c經1min能被殺死。但在汙染的土壤和有機質中能存活較長時間。
【流行病學】
多種動物包括野生動物均有易感性,家畜中以牛、豬、綿羊、山羊、馬最易感,禽的易感性較小。
實驗動物中以兔和小鼠易感,豚鼠次之。人也可以感染。本病也見於觀賞動物,如袋鼠、猴、羚羊、蛇及龜類等。
患病和帶菌動物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患病動物的肢、蹄、面板、黏膜出現壞死性病變,病菌隨滲出分泌物或壞死組織汙染周圍環境。
健康動物(草食動物)胃腸道常見有本菌,患病動物糞便中約有半數以上能分離出本菌。
本病主要經損傷的面板和黏膜(口腔)而感染,初生動物有時經臍帶感染,人多經外傷感染。
本病多發生於低窪潮溼地區,常發於炎熱多雨季節,一般呈散發或地方流行性。
其他因素,如生齒、吸血昆蟲叮咬、飼餵硬銳草料、礦物質特別是鈣、磷缺乏、維生素不足、營養不良、長途運輸等,也可促進本病的發生與發展。
其中,公鹿發病率要高於母鹿,因其在配種期間頂鬥易造成蹄部外傷,被壞死桿菌感染而發病。
【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
潛伏期為數小時至1~2周,一般1~3d,因受害部位不同而有以下幾種病型。
1.腐蹄病
多見於成年牛、羊,有時也見於鹿。病初跛行,蹄部腫脹或潰瘍,流出惡臭的膿汁。嚴重者可出現蹄殼脫落,重症者有全身症狀,如發熱、厭食,進而發生膿毒敗血症而死亡。
2.壞死性口炎
又稱“白喉”,多見於犢牛、羔羊或仔豬,有時亦見於仔兔或雛雞。
病初厭食、發熱、流涎、有鼻液、氣喘。在舌、齒齦、上顎、頰、喉頭等處黏膜上附有偽膜,呈粗糙、汙穢的灰褐色或灰白色。剝脫偽膜,可見其下露出不規則的潰瘍面,易出血。發生在咽喉者,有頜下水腫,呼吸困難,不能吞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