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門菌病(2)(第1/4 頁)
【流行病學】
沙門菌屬中的許多型別細菌對人、家畜以及其他動物均有致病性。
各種年齡的動物均可感染,但幼年較成年者易感。
3周齡以內的錐雞、6月齡以下的仔豬(尤其是1~4月齡者)、1月齡以後的犢牛、斷乳羔羊、6月齡以內的幼駒最易感。
感染的妊娠動物多數發生流產,特別多見於妊娠中後期的頭胎母馬以及妊娠後期的母羊。
在人,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1歲以下嬰兒及老人最多見。
患病者和帶菌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原隨糞便、尿、乳汁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和羊水排出,汙染水源和飼料等,經消化道感染健康動物。
患病動物與健康動物交配或用患病動物的精液人工授精可發生感染。
此外,子宮內感染也有可能。鼠類可傳播本病。人類感染一般是由於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引起,特別是汙染的食物。
健康動物的帶菌現象(特別是鼠傷寒沙門菌)相當普遍。
病菌可潛藏於消化道、淋巴組織和膽囊內。
當外界不良因素使動物抵抗力降低時,病菌可活化而發生內源性感染,病菌連續透過若干易感動物,毒力增強而擴大傳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豬在多雨潮溼季節發病較多,成年牛多於夏季放牧時發生,馬多發生於春(2~3月)、秋(9~11月)兩季,育成期羔羊常於夏季和早秋發病,妊娠羊則主要在晚冬、早春季節發生流產。家禽多見於育雛季節。
本病一般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有些動物還可表現為流行性。
飼養管理較好的豬群,即使發病,亦多呈散發性;反之,則常為地方流行性。成年牛呈散發性,但犢牛往往呈流行性。馬一般呈散發性,有時呈地方流行性。雛雞往往呈地方流行性。
下列因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環境汙穢、潮溼,棚舍擁擠,糞便堆積,通風不良,溫度過低或過高,飼料和飲水供應不良;
長途運輸中氣候惡劣,疲勞和飢餓;
內寄生蟲和病毒感染;
分娩、手術;
雌性動物缺奶;
新引進動物未實行隔離檢疫等。
禽沙門菌病最大的危害是垂直傳播。病禽、帶菌禽產的卵可帶菌,帶菌卵孵化時部分形成死胚,其餘的孵出病雛或帶菌雛。這些病錐或帶菌雛的分泌物和排洩物中含有大量病菌,汙染飼料、飲水、孵化器、育雛器等,從而傳播給健康錐雞導致發病死亡。耐過雞長期帶菌,成年後透過產卵又將病原傳給下一代,如此可週而復始地將病原代代相傳。
【致病機制】
沙門菌的毒力因子有多種,其中主要有脂多糖、腸毒素、細胞毒素及毒力基因等。
1.脂多糖(LpS)
是沙門菌外胞壁的基本成分,構成細菌的o抗原和內毒素。它是本菌的一個重要的毒力因子,在防止宿主吞噬細胞的吞噬和殺傷作用上起著重要作用,可引起宿主發熱、黏膜出血、白細胞減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迴圈衰竭、中毒臨床症狀以及休克死亡。
2.腸毒素
已知有些血清型的沙門菌可產生腸毒素。在鼠傷寒沙門菌中發現一種熱敏的、細胞結合型的霍亂毒素(ct)樣腸毒素,它在結構、功能和抗原性上與ct和EtEc的Lt1相似,即可引起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伸長,在兔結腸中誘導液體分泌。
3.細胞毒素
沙門菌腸炎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腸上皮細胞的損傷,而造成這種損傷的因素可能是3種細胞毒素:
其一對熱和胰酶敏感,在許多血清型中均已發現。它可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