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亨德拉病(第1/2 頁)
亨德拉病(hendra disease,hd)是由亨德拉病毒引起的一種新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
本病於1994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布里斯班郊區的亨德拉鎮造成人和馬感染而被首次發現,引起宿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的疾病和血管內皮炎症。oIE和我國農業部都將亨德拉病毒列為生物安全四級的病原體。
【病原】
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為不分節段的單股負鏈RNA病毒,屬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的亨尼病毒屬(henipavirus)。
病毒顆粒中心為核糖核酸與螺旋體排列的衣殼體,外包雙層含脂蛋白囊膜。
基因組長約15 kb,編碼6個結構蛋白:
核蛋白、磷酸化蛋白、基質蛋白、融合蛋白、糖蛋白和RNA聚合酶蛋白,其中核蛋白N基因高度保守,並高效表達,通常作為核酸特異性檢測的靶基因。
對heV的超顯微結構研究表明,病毒粒子大小為38~600 nm,表面有兩個長度不一的雙絨毛纖突(15nm和18nm)。
病毒粒子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其感染性容易被脂質溶劑、非離子洗脫劑、甲醛和氧化作用破壞。
heV是澳大利亞動物健康實驗室用新鮮的肺樣品勻漿接種Vero細胞分離到的,其在3d內使細胞產生以合胞體為特徵的細胞病變效應。
適宜heV增殖的細胞較多,包括mdcK、bhK-21、RK13、LLc-mK2和mRc5。
本病毒也能在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衍生細胞內以及雞胚內增殖。
heV不具有神經氨酸酶活性,也不能凝集紅細胞。
【流行病學】
果蝠(狐蝠)是heV的自然宿主,感染病毒並呈血清學陽性,但並不發病。
heV僅自然感染果蝠、人類和馬匹,貓和豚鼠實驗接種heV後能引起發病。
到目前為止僅發生果蝠一馬、貓一馬、貓一貓、馬一人之間的感染傳播,馬與馬之間不易發生傳播。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帶毒蝙蝠尿液、流產胎兒、生殖液和患病動物呼吸道分泌液、唾液、血液及排洩物,感染動物的尿液病毒含量最高,被認為是排毒的主要途徑。
帶毒蝙蝠棲息過的樹木、草地及馬廄是造成馬感染的主要原因。被感染的人主要是從事獸醫相關行業的人。
本病主要經黏膜和面板傷口感染,因採食汙染的飼料、飼草及飲水或密切接觸到患病動物的呼吸道分泌液、血液及排洩物而感染。
本病流行的地理分佈與果蝠的地理分佈一致,主要分佈於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南部的沿海地區,但2011年發生於南美洲的栗鼠亨德拉病是首個發生於內陸的案例。由於果蝠的飛行,亨德拉病的傳播範圍發展到了巴布新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島嶼。
【致病機制】
heV主要透過黏膜及受傷的面板侵入機體。
首先G蛋白與細胞受體ephrin-b2或ephrin-b3結合,啟用F蛋白;F蛋白經過多步構象改變後形成6-螺旋結構,最終導致病毒與宿主細胞膜融合,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
在宿主細胞內病毒合成的磷蛋白和短小突變體V、w是1型干擾素應答的拮抗劑,降低StAt1的磷酸化作用,阻礙工和2型干擾素的訊號通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
病毒主要侵入呼吸系統、血管系統和腦組織,導致呼吸系統性疾病、血管炎及腦炎。
【臨床症狀】
1.馬
自然感染馬的潛伏期通常為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