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豬的傳染病 豬瘟(1)(第2/2 頁)
我國何時發現和證明豬瘟病毒存在,無明確文字記載,約於1925年,東南大學農科院開始研製免疫血清防制豬瘟。
我國是豬瘟疫情較多的國家之一,自從50年代後期廣泛應用了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採取有效措施基本控制了流行,許多地區已無本病發生,但80年代以來,又有抬頭趨勢。
?經濟影響Economic Impact
自發現本病以來,各養豬國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傳染性強,病死率高,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
豬肉產量下降。
進出口減少(豬和豬肉製品)。
荷蘭1997~1998,400個豬場感染,1200萬頭豬被安樂死,損失了23億美元。
(英國2000年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發生過類似疫情)
美國從1962年~1976年花了1.4億美元消滅了豬瘟。
?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地理分佈
南美洲和中美洲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豬瘟;
亞洲大部分地區、一些加勒比島嶼和非洲國家以及墨西哥部分地區也報告了這種疾病;
俄羅斯和中歐最近發生了疫情;
該病已在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以及西歐和中歐大部分地區根除。
?發病率和死亡率
年齡和免疫狀態至關重要
——年輕的動物死亡率通常比成年豬高。
不同毒力毒株
——急性型
高死亡率(高達100%);
——亞急性型
與急性型相比較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慢性型
個別動物感染;
一些感染是無症狀的,這些動物可能成為疾病傳播的載體。
?傳播途徑transmission
高度傳染
——血液、組織、分泌物和排洩物、唾液、精液;
傳播
攝入受汙染的垃圾或肉製品;
直接或間接接觸(黏膜、面板擦傷、汙染物)
氣溶膠、精液和蟲媒的傳播較少發生,病毒不會再空氣中傳播很長距離。
培養豬瘟病毒最常用的是豬腎細胞,病毒在胞漿中複製,不引起細胞病變。病毒可能在細胞胞漿內成熟,這與在感染細胞的表面檢測不到病毒抗原相一致。
豬瘟病毒以脾、淋巴結和血液中含病毒量最高。病豬排出的糞便和各種分泌物中,以及各組織臟器和體液中都含有大量病毒。
受感染的豬是唯一的病毒貯主(易感動物)。
無季節性、不同品種、年齡和性別的豬均易感;
20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由於從母豬的初乳中獲得母源抗體,而具有被動免疫力。
懷孕母豬接觸慢性cSFV毒株時,病毒可以傳播給子宮中的胎兒,這種先天性感染造成死胎和弱胎出生,弱胎在出生後很快死亡;
如果先天感染的仔豬健康出生,並存活數月,這些豬無疑是病毒的擴散源。
表面健康的感染豬是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