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邦德一行到了臘戊,預計是在這裡和英國人會合。哪曾想足足等了一天多,才等
到從印度加爾各答啟程並在仰光改乘一架輕型轟炸機而來的英國人。一向守時的大不列顛紳士遲到的原因也很簡單,從仰光飛赴臘戊時,一股突如其來的暴風雨竟然把英國人所乘坐的轟炸機吹離既定航線一百多公里以外,以至於時間耽擱。
英國人一邊為由於沒有運輸機而不得不乘坐轟炸機解釋不停,一邊又為姍姍來遲而感到赧顏,邦德倒沒有把這等事情放在心上,真正讓他倒吸一口冷氣的是,一股很小的、並不是很強烈的暴風雨就可以把一架轟炸機吹離航線,且偏航如此之大,那麼可以斷定,新航線開闢後,今後也許不用雨季,可能一陣小小的陣風,就能把&ot;中航&ot;所有飛機吹得無影無蹤。
剛剛出征即當頭捱了一棒!
倒是三位機組成員覺得副董事長有些小題大做了,在對流層中飛行,哪有沒氣流的時候,看來風是大些,可再大,也比在空中遇上日本人的飛機好!
吳士感觸頗多,也最有發言權。
還來不及多探討&ot;風&ot;的事情,dc-3再次踏上征程。
從臘戊起飛後,機艙中由原來只有邦德一位乘客變成了十五人,他們是兩名印度英政府官員、五名新加坡人和緬甸的航空專業人員、英國駐華使館武官和 &ot;中航&ot;公司董事、財務顧問兼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顧問亞瑟h揚也在臘戊上了飛機。
黃寶賢沒能來,交通部派一位公路專家趕到臘戊,搭上dc-3,他此次主要目的是&ot;順道&ot;從空中觀察地形,為日後修築公路做準備。
交通部的想法其實很明確,開闢新航線主要是為了應個急、倒個短啥的,大批次運輸,還得從陸上走,日後肯定還得開闢地面通道。
不僅是交通部這麼計劃,幾乎dc-3上面的人,都是這種心態。
天氣不壞。
冉冉升空的dc-3不久就來到了南坎,隨後又在雷允上空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轉向八莫,在八莫上空,找到伊洛瓦底江後再逆水而上,前面,就是緬甸北部重鎮-密之那。
飛機改平後,邦德鑽進了駕駛艙,站到了機長吳士身後。每每&ot;棘手&ot;之時,邦德都能露一手,現在,他又不知在哪裡找到一張老式地圖,參考地標後,他要在地圖上建立幾個檢查點,為日後的飛行找到一個參考依據。副駕駛夏普也沒閒著,忙著計算經過地區所有海拔山脈大致標高,然後報給報務員祖羅,以便回去後畫出航圖。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完全是靠螺旋槳飛行的時代,飛機是穿行在風霜雨雪的對流層中,氣流、溫度、山脈…即使是和風細雨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麻煩,目前所經歷的一切,很可能對日後的飛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往北飛行的緯度越高,地面就越顯得荒涼。同樣越往北飛,山脈的高度越高,載有十五個乘客的dc-3發動機吼叫的聲音明顯低沉下來,它吃力地一點點爬高。
密之那是緬北重鎮,和弱不禁風的莊稼漢子與強大對手迎面相遇本能護住頭的心態相同,由於懼怕印度人洪水般闖入,緬甸通往北部的公路、鐵路到此一律是盡頭,也就是說道路修到此處就是終點,再往前,無路可走。惟一一條路是在空中-該地有一處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小機場。
------------
懵懂的一次飛行(2)
------------
密之那機場就在&ot;腳下&ot;,但這並不是dc-3此次航程終點,飛機油量還夠,冥冥中有一種預感,邦德總覺得這裡將會是&ot;中航&ot;未來的一個基地。他只是要求吳士降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