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2 頁)
是著名的&ot;鋁谷&ot;-駝峰航線!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政府為抗擊日軍侵略,先後透過各種渠道保持和外界的聯絡,以便獲得戰略物資供應。但隨著中國進入了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期,部隊在戰場上接連失利,對外通道也被迫中斷。到了1942年2月以後,日軍轉向緬甸發起全面進攻,切斷滇緬公路,抗戰中的中國到了一個四面楚歌的境地-戰略物資運不進來、出口物資運不出去。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中國政府決定打破日軍的封鎖開闢新的國際運輸線。同年4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正式致電中國政府,同意開闢中印空中航線,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ot;駝峰航線&ot;。
經過勘察試飛,當時的航線只能從印度的薩地江、汀江再到中國的昆明、敘府(宜賓)、瀘州、重慶等地。由於整條航路大部分是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及橫斷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上空穿越,而當時最先進的飛機在滿載情況下,最大飛行高度也不過是6000米,甚至還要更低,飛行艱險和飛行難度可想而知!由於要在起伏的連綿不斷的山谷間穿行,無論是飛行線路還是所經過的地形都猶如駱駝的&ot;駝背&ot;,於是,&ot;駝峰航線&ot;由此得名。
在這個被稱為&ot;上帝的棄地&ot;之地,&ot;駝峰航線&ot;又被飛行員們稱之為死亡航線,它是&ot;二戰&ot;期間,三條著名航線(阿拉斯加航線、北大西洋航線)中最具危險性的一條,飛行員們要在820公里(南線)和1150公里(北線)的航線上(由於南線經常遭受日本戰鬥機攻擊,故飛行員們寧可繞遠也要走北線,這就更增大了因惡劣氣候所造成的困難和損失),要面對崇山峻嶺、急流峽谷、強勁的升降氣流和高空風,以及每年長達5個多月的雨、霧季節,加之受當時飛機效能所限,以及幾乎毫無通訊、氣象、導航保障,飛行員既要操縱飛機,又要時刻警惕日本戰鬥機攻擊,&ot;駝峰&ot;飛行只能用兩個字形容-悲壯!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