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1/3 頁)
成見本就已經產生,這下,裂痕更加擴大,只是相對&ot;委婉&ot;而已。
委員長告訴史迪威,如果想派他的部隊再次出國作戰,前提是,英軍要首先攻下仰光並佔領孟加拉灣,他的部隊才會出動。
在委員長看來,史迪威急著反攻緬甸是為了雪恥曾在緬甸的失敗-他要&ot;反攻&ot;就讓他去反攻好了,緬甸的事情關他什麼事兒,國軍的戰場在中國。
委員長的話也不無道理,史迪威真就去找英國人(注一),他不斷在印度和重慶之間跑來跑去&ot;拉袖子&ot;(英國人語,意即&ot;兩面派&ot;,筆者),看見史迪威,英軍司令亞奇博爾德爵士認為這是個&ot;說話含糊而不明確&ot;的&ot;勞累老人&ot;。(注二)史迪威拉不動英國人,沒招了,就拿經由&ot;駝峰航線&ot;運抵中國的物資要挾蔣介石,他要求華盛頓授權在&ot;交換物&ot;基礎上執行&ot;租借法&ot;,(注三)也就是說,他要掌握全部發放權-不聽我的話,我就斷你的&ot;糧&ot;!
這一招夠狠的,幾乎靠全部進口物資維繫戰爭的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傻眼了,可算是掐到命門上。
從暗地裡對抗發展到公開明示分歧。
連美國總統都看不下去了,羅斯福電告史迪威:對人(蔣介石)說話不能那樣苛刻或強迫對方承擔義務。(注四)說歸說,做歸做,最後的結果,大家都退讓一步-妥協。
------------
三個男人&ot;一臺戲&ot;(2)
------------
&ot;妥協&ot;的結果是,中國再次出動&ot;遠徵軍&ot;,這次不是去緬甸作戰,而是去印度受訓,為最後反攻做準備。
&ot;中航&ot;這個時期,從昆明返印度,專門騰出艙位,把載運用於出口換匯的鎢、錫、桐油、茶葉、豬鬃、水銀、生絲等置放一邊,全部運載&ot;遠徵軍&ot;。
遠徵軍再次&ot;遠徵&ot;,史迪威樂在心頭,怎麼樣,當初不聽我的撤往印度,現在還得費二遍事不是。&ot;駝峰&ot;空運,汽油、艙位都空前緊張,這完全是由於蔣委員長愚蠢所致。
心裡是這麼想,但表面上,史迪威也&ot;妥協&ot;,&ot;妥協&ot;的結果是不再緊抓物資不放,但前提是,必須分給延安。理由也非常充足:誰抗戰,誰就應該分得一份。
史迪威拒絕把所有物資都給蔣介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認定蔣是在囤積
144軍火,為日後剿滅共產黨做準備。(注五)和蔣完全翻臉後,&ot;渺小的笨驢&ot;、&ot;可鄙的笨蛋&ot;、&ot;頑固的、無知的、偏見的、自高自大的暴君&ot;這樣不雅的詞彙,不斷地出現在這位美國將軍日記中。(注六)可見,對蔣,史迪威已經深惡痛絕。
美國將軍是否有先見之明不得而知,但軍需匱乏已使前線的國軍只能用血肉之軀去阻擋日本人。
請看,1943年11月,常德保衛戰,七十四軍五十七師被圍後發出的最後一封電報: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指揮官、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割槽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
真是慷慨激昂!
這正是&ot;駝峰&ot;空運正酣,蔣、史衝突激烈之時。有老人說,咱們的部隊不是不能打,實在是因為沒有傢什啊!
現代戰爭的一切因素都夠不上,糧彈跟不上,援軍靠兩條腿走路,這仗,是不好打。
委員長和史迪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