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第2/3 頁)
有錯,從1942年中航開闢駝峰航線,在短短的三年半時間裡,中國航空公司、美國陸軍航空兵印中聯隊,在幾乎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情況下,先後投入飛機2700餘架,參加人數84600餘人,運送各類物資80萬噸,運送戰鬥人員33477人次。
現代戰爭的持續性是靠後勤補給能力所決定,在戰爭狀態下,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只要失去了補給能力,等待它的,註定是徹底的失敗!
二戰中,英國首相邱吉爾先生曾有一次著名講演,邱吉爾先生熱烈讚美了英國皇家飛行員,首相聲情並茂地告訴他的聽眾:
在人類戰爭史上,還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那麼多的人的生存,要依賴那麼少的人…如果可以引用英國首相的話,完全可以這樣改寫:在戰爭年代,中航、印中聯隊,就是這些人,和他們那些陳舊飛機,使四萬萬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堅持到了最後!
中國沒有敗,中國人民沒有被打垮,靠的就是駝峰航線!
航空、空運、飛機,拯救了中國!
最後一次飛越&ot;駝峰&ot;後,威廉h滕納將軍打點行裝即將回國,面對註定今後在夢中才會出現的雪山峽谷、殘破鋁片、累累白骨,他有過這樣的感慨:&ot;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兩個同盟國家間飛行,它的飛機損失率竟會超過對德國轟炸,這,就是駝峰航線!&ot;將軍的話沒錯,的確,這,就是駝峰航線! 全文完 第一稿:2004年11月-2005年6月 終 稿: 2005年7月13日
------------
後 記
------------
並非我一人的《駝峰航線》工作的性質可以不坐班,但領導要求隨叫隨到,於是每次出行都像火箭發射一樣,每每找到一條線索,一等到拿到當月薪水,碰在趕到週末,買張機票就走,然後再匆匆返回。
這一&ot;來去匆匆&ot;,就是整六年。
採訪中,年紀最小的老人都是八十出頭。人老了,記憶力也不是很好,往往是,剛從這個城市回來,一個電話過來:孩子,我想起來了,某某某還住在這裡…於是,常常,一個城市無數次地去,算算下來,北京我前前後後去了不下二十次,還有上海、南京、廣州、昆明、蘭州…使我最後能堅持下來的,除了一閉上眼睛是那茫茫的冰川、雪峰,還有那一雙雙默默在身後注視著的眼睛-無論是朋友還是同伴,每一位聽我講起&ot;一架在喜馬拉雅、橫斷大山峰谷溝壑間飛行的飛機…&ot;馬上都會睜大了眼睛。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