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2 頁)
此外,會議再一次確定,對德國的攻擊應該優先於太平洋戰爭的原則。 [ 作者註:1941年3月27日的英美參謀會議上第一次確定這一原則。 ] 同時決定,在1942年期間,對德國的空中轟炸應該逐漸增強,對俄國的援助也要儘可能地增加。
戰爭目標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目標,大戰略就會變成毫無意義。然而羅斯福總統卻把這個問題引入歧途。他在這次會議上沒有確定一個現實的、可以達到的政治目標,也沒有確定如何達到這一目標的政策,相反,他卻宣佈了一個所謂的&ldo;大計劃&rdo;,即一種對新世界秩序的烏託邦式的幻想。就思想來說,這個計劃是威爾遜夢想的復活,是哈得斯(主宰陰間的冥王〕的另一種太平盛世。
羅斯福提出,一旦戰爭取得勝利,愛好和平的國家 [ 作者註:在1945年4月的雅爾達會議上,曾對愛好和平的國家下過這樣的定義,即在某一個日期之前對德國宣戰的國家。 ] 應該象兄弟一樣為和平而聯合起來。他認為,這種主權國家之間的聯合應以美國的聯邦為榜樣,以&ldo;大西洋憲章&rdo;的原則為基礎。這就是後來的&ldo;聯合國組織&rdo;。
這個新的神聖同盟的構想,被這次會議定為同盟國的共同戰爭目標。1942年1月1日,英國、美國以及包括蘇聯在內的其他二十六個國家,共同簽訂了一個包括這一契約在內的一份聯合宣言。
根據這個公約,徹底打敗德國和日本就被定為最基本的條件,因此,不惜一切代價以取得勝利,便成了政治的目標。為此,就要求蘇聯進行充分的合作。這也就是說,要使史達林在戰爭結束之前,能夠皈依美國共和主義,否則,在戰後的歐洲,史達林主義就將會取代希特勒主義的位置。
羅斯福相信他能夠完成這一魔術性的轉變工作。曾出任美國駐蘇聯和法國大使的wc布利特,在1948年8月30日出版的美國《生活》雜誌上發表過一篇題為《我們如何贏得戰爭和失去和平》的文章,可以證實這一點。布利特宣稱,羅斯福根據哈里&iddot;霍普金斯的建議,對於史達林所提出的一切要求都不折不扣地予以同意,並且不要任何回報。他希望以此來改造史達林,使他接受&ldo;大西洋憲章&rdo;的目標。同時,還透過當面懇談,勸說史達林接受&ldo;基督方式和民主的原則。&rdo; [ 作者註:參見布利特著《大地球的本身》,(1947版),第17頁。 ]
在羅斯福總統的請求之下,布利特曾準備過一份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布利特列舉理由,說明羅斯福的這個政策必然要失敗。羅斯根同布利特就這一問題討論了三個小時,最後,他對布利特說:
&ldo;比爾,我不反駁你列舉的事實,那是確實的,我也不對你的理由進行邏輯上的爭辯。但是,我有一種&l;靈感&r;,覺得史達林不是那種人。哈里也說他不是的。他只是想要保衛他的國家的安全,而沒有其他的要求。我想,如果我對他提出的要求儘可能地給予滿足,而又不要求任何回報,他不會企圖吞併一切的,他將和我一起為一個民主和平的世界而奮鬥。&rdo;
這一個&ldo;靈感&rdo;,就是羅斯福總統親俄政策的關鍵。他使得西方兩大盟國所取得的勝利,後來都被喪失,而使斯拉夫人進入到了易北河,使史達林取代了希特勒。
六、 戰略重心的轉折點
1942年的下半年,戰爭開始了重大的轉折。6月4日到6日之間,爆發了決定性的中途島海戰。日本航空母艦的威力從此一蹶不振,太平洋中的主動權隨即轉入到了美國人手中。6月30日,隆美爾將軍率領著他那支筋疲力竭的軍隊,在埃及進到了離亞歷山大港六十英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