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所以,我的體會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人往往是創新型人才;而說大話、點子多、愛空想的人,創業績不行、創災亂還可以的人,絕不是創新型人才。實事求是才是創新的根本。
農民中有很多人才
一說到人才,我們總是把目光對準那些學歷高的人,而忽視了另一類人的存在,那就是農民,農民似乎成了我們識別人才時一個“被遺忘的群體”。
我們有一種思維定式:農民都不是人才,或者農民中沒有什麼人才。其實,工業的發展,城市的發展,農村的發展,哪一樣離開農民能行?農民工不僅會種地,還會建高樓大廈、修橋鋪路、造車造船、焊接電腦元件、紡織製衣、美化城市……他們不僅能建設國家、創造財富,還總把成績歸功於別人。他們中不乏好的發明創造者、企業家。有人認為農民企業家成功了,只是因為膽大,沒有什麼真本事,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他沒有看見農民的本質和潛質,很多成就一番事業的農民具有仁愛之心、有虛心學習的品質和自強不息的個性。
農民讀的書雖然少了點,但是到用人單位後,別人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聽從指揮。他們認為自己出身低微,就特別尊重領導,樂於幫助他人,工作上很勤奮,有仁愛之心,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去請教,能虛心地學習。所以,到哪個地方,農民工上手都比較快,再髒再累的活他們都能幹,而且對領導交給的工作都能堅決地完成好,到新單位適應得比較快,幹啥都能幹好,好像是“萬能勞力”。他們有自強的品格,能主動克服困難;在付出的同時,不苛求回報,他們有這些品質和作為,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人才嗎?做的貢獻很大,要求的卻很少。像這樣的農民很多很多。農民工好用,勞動力市場也緊俏。從2003年開始,勞動力市場就出現了“民工荒”現象。農民往往能腳踏實地地幹好本職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普通人才。有的還胸懷遠大,從零開始,甚至從拾破爛開始,一步步走向成功,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我舉我們公司的一個例子。
我們公司有三名員工,他們是父子關係。爸爸近50歲,是2008年2月25日大寒那天深夜,被我招入公司的。那天天氣特別冷,下著大雪。為省兩元錢的住宿費,夜裡能再多打點零工,他露宿在大橋下面。我很感動,認為他有愛心,有毅力,應該是人才。就勸他加入我們公司。
進入公司後,我安排他做銷售工作,負責一個很難做的市場。他第一個月就做得很成功,而且從那以後一直做得不錯。後來他讓剛大學畢業一年的大兒子也來公司上班,也做銷售工作,我給他安排了較好的市場。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他不僅對公司的制度執行不堅決,而且吃苦精神不夠,業務做得也非常差。其弟弟暑假期間,也來公司做業務,第一個月就超過了哥哥,我知道他能行,因為那天晚上他和他爸爸一樣露宿在大橋下邊等零活兒,那時他還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
他們父子三人,我都很敬重。特別是二兒子和他的爸爸,他們能吃苦,很虛心,很自強,我認為他們露宿在大橋下邊,困難只是暫時的,最終他們會取得很大的成功。成功不在於年齡的大小,學歷的高低,而在於有仁愛、虛心、自強不息的品德。而很多農民具備這三個品德,所以就能幹成事,很受企業歡迎。
過去有一種說法:農民進城,搶了城裡人的飯碗;現在又有一種說法:農民連大學生的飯碗都搶了。但還有一種說法:與其說農民搶了大學生的飯碗,不如說農民撿走了大學生不要的飯碗,髒活、累活、苦活、報酬低的活兒都被農民拾去了。有人說用農民工主要圖的是個便宜,我不贊同這個說法。因為至少我們公司不是這樣,我們公司在招工時在人才市場上招的“人才”滿意度較低,後來乾脆不在人才市場上招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