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2/2 頁)
父親未能始終如一地貫徹初衷,他們&ldo;被出賣&rdo;了。在孩子們需要照顧的時候,父親為他們犧牲自己的一切,現在他們長大成人,就應該特別照顧父親‐‐做父親的人如果這樣想,那就太荒謬了。孩子們不但不會那樣想,反而只會意識到所欠的 恩,而&ldo;自然地反對你&rdo;。
對於這種事情,美國人就不會作出這樣的判斷。我們以為,為失去母親的兒女而犧牲自己的父親,在晚年應當受到孩子們的感激,而不會認為孩子們反對他是&ldo;很自然的&rdo;。為了象日本人那樣看待這件事,我們不妨把它看作一種錢財上的往來,因為在這方面,我們美國人也有可比的類似態度。如果父親正式把錢借給孩子並要求他們到時償還本息,那麼我們完全可能對那位父親說:
&ldo;孩子們反對你是很自然的&rdo;。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日本人接受別人的菸捲後,不是直接了當地說聲:&ldo;謝謝&rdo;,而是說&ldo;慚愧&rdo;。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日本人在講到某人向某人施恩時會感到討厭。至少我們可以對&ldo;哥兒&rdo;把一杯冰水之 恩看得如此重大而會有所理解。但是,我們美國人是不會在這類事件上用金錢標準來衡量的,諸如,冷飲店裡的一次偶然請客;父親對早年喪母的孩子們的長期自我犧牲以及義犬&ldo;哈齊&rdo;的忠誠之類。而日本人卻這樣做。我們重視愛、關懷、慷慨仁慈的價值,越是無條件越可貴。而在日本則必然附有條件,接受了這類行為就成為欠 恩者,恰如日本諺語所說:&ldo;天賦(非凡)慷慨,始敢受人之恩。&rdo;(此諺語很難復原為日文,也許是指&ldo;情けは人の為ならず&rdo;之類)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