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2/3 頁)
成保守主義者等等,這種轉變應當名之日&ldo;轉向&rdo;,並應建立起與此相適應的新人格。
當然,西方人這種關於行為完整性的信念未必都能得到證實,但絕對不是幻覺。在大多數文化中,不論是原始的、還是開化的,男男女女都把自身描繪成為某一特定種類的人在行動。如果他們追逐權力,就會以別人服從其意志的程度作為衡量其成敗的尺度。如果他企求受人愛戴,他就應與人接觸,否則就要遭受挫折。他們會想像自己是嚴肅正直的人;或者具有&ldo;藝術家氣質&rdo;,或者是優秀的家庭成員等等。他們自己的性格一殷都具有某種&ldo;風格&rdo;(stalt), 並給人類的生存帶來秩序。
日本人從一種行為轉向另一種行為不會感到心理上的苦痛,這種能力是西方人難以相信的。我們從來沒有體驗過如此走極端的可能性。可是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矛盾‐‐在我們看來,就是矛盾‐‐已深深紮根於他們的人生觀之中,正如同一性紮根於我們的人生觀之中一樣。對西方人來講,特別重要的是,應該認識到,日本人所劃分的生活&ldo;世界&rdo;是不包括&ldo;惡的世界&rdo;的。這並不是說日本人不承認有壞行為,而是他們不把人生看成是善的力量與惡的力量進行爭鬥的舞臺。他們把人生看作是一齣戲,在這齣戲中,一個&ldo;世界&rdo;與另一個&ldo;世界&rdo;,一種行動方針與另一種行動方針,相互之間要求仔細酌量平衡,每個世界和每個行動方針,其本身都是善良的。如果每個人都能遵循其真正的本能,那麼每個人都是善良的。如前所述,他們甚至把中國的道德箴言看作是中國人需要那種道德的證明,證明瞭中國人的劣根性。他們說,日本人完全不需要那種包羅一切的倫理戒律。用前已引用的桑塞姆爵士的話來說,他們&ldo;不願意抓住惡的問題&rdo;。按照他們的觀點,不從宇宙的高度,也能恰當地說明壞行為。每個人的心靈本來都閃耀著道德的光輝,猶如一把新刀,但如果不勤於磨鍊就會生鏽。這種&ldo;自身的鏽&rdo;,如他們所說的,象刀上的鏽一樣,都不是好東西。因此,人必須象磨刀那樣注意磨礪本性。但即使生了鏽,心靈仍在鏽的下邊發光,只需加以研磨,使之脫鏽生輝。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