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第1/4 頁)
那人正是威鎮邊關的莫州團練使楊延昭,契丹人呼之為楊六郎,聞其名而喪膽。在轟鳴的馬蹄聲中疾馳,聽見谷如空的聲音似流星般傳來,聚而不散,心中微微一凜,勒馬停住,將長槍橫擱於馬背,抱拳還禮,說道:“正是,聽閣下聲音,似是本土人士,莫非認得本使?那溪中被圍又是誰人?”
谷如空微微一笑,說道:“在下乃當年應天教護法谷如空,與楊將軍有數面之緣,故此認得。那溪中被圍之人,正是當年應天教教主馬蓋龍之子馬天佑,如今子承父業,帶領應天教協助朝廷抗擊契丹,老夫見一路上契丹騎兵遍佈,便讓他練一練身手。”
馬天佑於成都重建應天教,谷如空死而復生之事,早已傳入朝廷,有人興高采烈,有人寢食難安。楊延昭聞言哈哈大笑,說道:“失敬失敬,想不到在這裡碰上谷大俠與馬大俠後人,真是快慰平生。馬少俠憑一已之力,敵得過千軍萬馬,大宋有如此勇士相助,何愁契丹不破?如今天sè將晚,這一戰,便交與本使代勞吧。”言畢一揮手,帶領身後騎將騎兵,向溪中掩殺過去。
那些契丹騎兵看見旌旗上斗大的“楊”字,早已嚇得臉無人sè,再看見楊延昭一馬當先,身後騎將騎兵蜿蜒道上,吶喊連天,望不見盡頭,急急棄了馬天佑,撥轉馬頭便跑。當中有人大叫:“大家穩住陣腳,肖大王有令,凡斬殺上山拜祭者,重重有賞,放過一人,格殺勿論。”
馬天佑激戰半個多時辰,身上沾滿鮮血,與汗血寶馬渾然一體,眼見屍體充塞河流,心中有些不忍,趁著混亂之際,策馬衝出了重圍。
楊家將士前赴後繼,望之不絕。楊延昭舞動手中長槍,如虎入羊群,槍無虛發,招招奪命。那些契丹將士如何抵擋得住?但有軍令在身,卻不敢逃去,唯有垂死掙扎。不到一柱香功夫,這千餘名契丹將士竟無一人生還。溪流中屍體堆積成山,有些地方連馬匹亦無法逾越。這種慘烈場面,即便是殺人不眨眼的馬天佐,亦不禁微微皺眉。浣兒更是別過臉去,不忍再看。
谷如空看著威風凜凜立於溪流中、似乎意猶未盡的楊延昭,不禁翹起拇指讚道:“世人均道楊家將乃大宋江山之柱,今rì一見,果然是名不虛傳。”轉過頭來對馬天佑說道:“佑兒武功已然不俗,若有你楊伯伯這身膽量,他rì戰場之上,契丹人見你便如當年看見你父親一般,不戰自散了。”
楊延昭策馬過來,笑道:“本使自幼隨父出征,戎馬半生,對契丹人恨之入骨,故此出手絕不留情。馬少俠年紀輕輕便有如此作為,實屬難得,只要谷大俠多加扶攜,他rì必與其父齊名。”
眾人紛紛下馬,相互引見畢,谷如空捋須嘆道:“想不到戰事未起,中原已遍佈契丹遊騎,卻不知他們用意何在?”
楊延昭一拂戰袍,笑道:“契丹人狡詐善變,這次在中原遍佈遊騎,旨在迷惑大宋,待我軍心麻木,他們便趁機起兵,務求一擊得手。數rì前有密報傳來訊息,說契丹蘭陵郡王肖撻凜已集結三十萬大軍,於本月十五起兵,與契丹皇帝及主母分成兩路,突襲我中原。大宋上下對此早有準備,命本使帶領五千騎馬北上幽州,以牽制敵軍,切斷其後路,順便將一路上的契丹遊騎肅清,不讓他們會合。”
馬天佑恍然大悟,又聽說契丹將於明rì起兵,竟與父親忌辰不謀而合,心中一動,說道:“楊伯伯愛國之心,委實令小侄汗顏。方才聽見那些契丹騎士說什麼不讓上山拜祭,卻是為何?莫非是針對我父親而言?”
楊延昭說道:“不錯。但凡上山拜祭者,不是仰慕馬大俠武功,便是敬仰他愛國之心,故此契丹在綿山附近佈下重兵,一挫我中原銳氣。本使早已有心將他們剷除,奈何分身不得,今rì他們為對付馬少俠,竟然傾巢而出,本使正好一舉將他們剿滅。”
言畢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