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清朝中興四臣之—曾國藩(第2/3 頁)
整軍隊,確立了“早起早食,嚴厲營規”等嚴格的要求,以此來提升湘軍的戰鬥力。
經過幾個月的休整,湘軍再度出擊。在城陵磯水戰中,雖水師失利,但陸軍取得了勝利。湘軍攻毀太平軍花園大營,成功佔領武昌。咸豐皇帝起初任命他為湖北巡撫,但後來因軍機處進言,收回成命,改為賞賜兵部侍郎銜,令其繼續東下攻打江西、安徽的太平軍。
佔領武昌後,湘軍在田家鎮與太平軍交戰,奪佔要隘。但在進攻九江時,遭到石達開、羅大綱率軍的頑強阻擊,連日攻城未奏效,湘軍陸師被分為兩支,遭遇湖口慘敗。儘管戰事艱難,但曾國藩始終堅守信念,不斷調整戰略戰術,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努力。
1865年,曾國藩奉命前往山東地區圍剿捻軍。然而,到任一年之中,剿捻卻未見成效。面對複雜的局勢和強大的對手,曾國藩並未推卸責任,而是主動承擔起失敗的後果,於次年返回南京原任。
1868年,曾國藩被授為武英殿大學士,調任直隸總督。在查辦“天津教案”期間,他主張向法國求和,嚴查“兇犯”。這一做法雖然是出於維護國家大局的考慮,但卻遭到了天津人民的指責。曾國藩頂著巨大的壓力和輿論的譴責,堅守自己的判斷,展現出了他沉穩冷靜、敢於擔當的性格特點。1870年11月,他又回到兩江總督任上。
曾國藩一生秉持清正廉潔的為官之道,在那個貪腐成風的時代,他宛如一股清流。他嚴格要求自己,生活極度簡樸,不追求奢華享受。他的居所簡陋,飲食清淡,日常穿著也極為樸素。
在處理政務時,他堅決抵制貪汙受賄,對下屬也嚴格要求,以身作則,確保官場風氣清正。他為官多年,卻沒有為自己積累多少財富。在他去世後,家中竟沒有多少積蓄,其清廉之名令人敬佩。這種廉潔的品質在當時的官場中實屬罕見,也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為官者應有的道德操守和責任擔當。
曾國藩不僅在政治和軍事上成就斐然,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獨具匠心。他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以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子女樹立榜樣。他教導子女要勤奮讀書,培養良好的品德和修養。
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培養子女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寫給子女的家書充滿了關愛和教誨,內容涵蓋了做人、做事、讀書、修身等各個方面。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子女們大多成才,成為了有品德、有才華的人。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衙門。清政府追贈其為太傅,諡號“文正”。曾國藩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臨終之際,曾國藩不忘對子女們細細叮囑,他要求將自己的棺槨運回湖南家鄉安葬。在交通方式的選擇上,曾國藩深思熟慮後做出了決定——走水路而非陸路。
他深知陸路運輸不僅路途顛簸,且費用高昂,而水路相對平穩,費用也更為低廉。他一生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他,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秉持著節儉的作風,不願因自己的身後事給家族帶來過多的經濟負擔。
曾國藩為官數十載,卻始終堅守清正廉潔的底線。他一生嚴於律己,生活極為簡樸,不追求奢華享受。他的居所簡陋,飲食清淡,日常穿著也極為樸素。
在他去世後,家中的財產狀況令人震驚。他為官多年,卻沒有為自己積累多少財富,留給子女的遺產少之又少,僅有一萬八千兩白銀。這與當時貪腐成風的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清廉之名令人敬佩。這種廉潔的品質在當時的官場中實屬罕見,也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
曾國藩的棺槨按照他的遺願,沿著水路緩緩駛向家鄉。一路之上,江水悠悠,似乎也在訴說著這位“半個聖人”的傳奇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