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恢復馬政(第1/2 頁)
造船的事情可以先放一邊了,眼下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義軍沒有騎兵的窘境。
假設一支成建制的機動部隊的軍隊在戰場上與敵人交火,他的下場就只有一個,就是被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己方卻無能為力。
蒙古帝國的崛起離不開有強大的騎兵部隊,蒙古騎兵計程車兵均是在馬背上長大的,特別擅長騎射溜敵人,這樣一來不僅步兵和重騎兵打不到,自己卻能在馬上不斷輸出。
若是沒有騎兵則永遠贏不了野戰,世界上也就馬其頓方陣靠著十幾米的長矛勉強取勝,但面對會騎射的蒙古人估計也無可奈何。
就算你用騎兵也是沒有用的,在與蒙古騎兵的對決之中,波蘭人的重騎兵由於機動能力較差,且缺乏必要的馬匹防護,從而導致在對陣過程中被蒙古人的騎射手不斷削弱。
在蒙古人佯裝敗退的過程中,波蘭人逐漸被蒙古人的的運動戰所拖垮,最終難逃全軍覆滅的厄運。
在古代戰場上,馬匹永遠是最好的機動工具,無論是荒郊野外還是崇山峻嶺,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即便是速度較慢的馱馬和挽馬,也可以極大提高軍隊的機動能力。
但要打贏敵人不僅僅得靠這些,畢竟攻城拔寨不能光靠騎兵,更重要的是各個兵種要完美地結合。
說到這方面還得是維京人玩的溜,他們在陸地上就用強大的騎兵四處劫掠,到了海上就用速度極快的海盜船迅速轉移,可謂是來去如風,根本剿滅不掉他們。
易小龍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可問題是他沒有馬啊,好在之前在寧古塔繳獲了一萬多匹馬,再加上義軍帶來的馬,勉強能湊個兩萬騎兵。
並且可以效仿蒙古鐵騎建立騎射部隊,等閒兵等不得近身。下馬後又能變成遠端輸出的射手,拿起冷兵器又能變成步兵,簡直可以稱為騎兵界的萬金油。
不過那種弓箭實在太過於落後,不但上手難,而且威力有限,真要是和弓馬嫻熟的八旗兵對射,怕是腦袋都得讓人給開了瓢。
易小龍想到了曾經威震一時的火槍騎兵。最早的火槍騎兵應為16世紀中期,施瓦茲堡的圖林根領主岡特建立了他的騎兵隊,因為他們總是喜歡在身上擦槍,把衣服搞得一身鐵鏽,因此被叫做黑衫騎士。
當火槍手跨上戰馬進行機動,抵達指定位置後佈陣應敵或是進行散兵作戰,就彷彿一群移動的火神伏爾甘。
而在中國,火槍騎兵由明朝的戚繼光調守北方後,從戚家軍改編而成,成軍在16世紀60年代。
遼東的關寧鐵騎也是此種兵種,他們拿著可以連發的三眼銃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若是沒有子彈了就直接把三眼銃當棒槌用。
從訓練時間來說,一名熟練的火槍手往往只要幾個月;而要培養一名神箭手短則需要數年,長則更久。
火銃在戰場上的優勢主要體現為:火槍能夠在近距離爆發出強大破甲能力,輕而易舉地便能打穿一般的鎧甲。
但是考慮到汪清縣和寧古塔礦場仍然需要馬匹拉貨,各城池之間糧草運輸也得靠馬拉,若是用手推車的辦法估計得推猴年馬月。
東北這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正是牧馬的好地方,建州女真便是從這裡開始默默發展的,經過不懈的努力,後來才有了一支龐大的騎兵部隊。
易小龍很明白,馬政是一刻也不能耽誤了,他趕緊叫來李拾壹道:“咱們義軍已經擴充到了六萬人,但是很缺馬匹,不過我想到大量獲取馬匹的方法了。”
李拾壹笑道:“小龍哥,你又想到什麼好主意了?”
“我想鼓勵寧古塔的百姓們用馬耕種,恢復西漢的馬復令。”易小龍將想法吐露出來道。
所謂的馬復令事實上就是一種鼓勵民間養馬的政策。按照當時馬復令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