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普魯士。他豪邁地放言,只要還剩下一個湖南人,中國就不會滅亡。有人說,《湖南少年歌》是湖南人的《馬賽曲》或《義勇軍進行曲》,為湖南人吹響了誓死保衛祖國的衝鋒號,也為湖南人賦予了富國強民的神聖使命。楊度本人沒有順應歷史潮流,落得聲名狼藉,淒涼辭世。他為社會做出的積極貢獻,也許就是他早年在臭烘烘的東京留學生寢室裡寫出的這部作品,為湖南人立了一塊精神的豐碑。
本書卷首還刊載了一篇《歡迎湖南人的精神》。安徽人陳獨秀在這篇文章中盛讚湖南人奮鬥不止的精神。他說,他聽到這種精神復活了,“幾乎落下淚來”。
從楊度的詩句和陳獨秀的文章,我們知道湖南人有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它是湖南人在與生存環境不斷鬥爭和妥協中產生並延續的文明,是湖南人在自然與社會的土壤上辛勤耕耘獲得的果實,也是湖南人不斷吸取外部文明充實自己的營養。這種精神,釀造了湖南人的智慧、氣質、性格和膽識,這種精神,構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它是湖南人才必須具備的品格,它是湖南人才輩出的源泉,它是湖南人的尊嚴所由獲得的靈魂。
作者序:湖南人的尊嚴(4)
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對湖南人的這種精神特質瞭然於胸,他在《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寫道:“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憑著這種精神,湖南人一度充當了書寫中國歷史的蒼勁有力的主筆,一度成為推動中國社會前行的主力軍。湖南的人才付出的才華、鮮血和生命,曾在許多時候決定了中國的命運。任何人要解讀近代和現代的中國歷史,都不得不探討湖南人的精神。任何人要預測中國的未來,都無法迴避這種精神作為前因後果的延伸。
憑著這種精神,湖南人敢為天下先,敢於大展宏圖。他們已經踏著堅定的步伐,走出了無數條成材之路,從崎嶇的山間,從彎曲的河畔,匯成一條大道,在新的紀元裡,繼續向前伸展。
憑著這種精神,湖南人服務於國家和民族。他們以巨大的貢獻與犧牲,獲得鼓掌與喝彩,獲得擊節讚歎,獲得如潮的好評。
一個人的尊嚴,是活在別人心中的。湖南人的尊嚴,活在整個中華民族的記憶之中。本書的旨趣,在於從我們民族的文化寶庫中,發掘和整理湖南人的事蹟,藉以展示湖南人的精神風采,讓讀者諸君看到一個關於人才的奇蹟是怎樣在湖南這片二十一萬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發生和發展,並希望湖南的讀者能夠從中確認自己具有尊嚴的身份。
我是湖南人。歡迎批評和指正。我的E…MAIL是 jiqing@,QQ號碼為7000901。
王紀卿
2006年春天,於長沙聽雨軒
。 想看書來
湖南人為什麼可以自命不凡?(1)
我是湖南人。
短短的五個字,說出來,是為了向外省人介紹自己的籍貫。
在我初次見到外省人,說出這短短的五個字時,我無法揣度會在對方心裡引起怎樣的反應。但我知道,這反應是一定存在的。將心比心,如果我自己聽到對方自我介紹“我是北京人”,我會想到天安門、故宮和中南海,想到北大和清華。如果對方說“我是西藏人”,我腦海裡會浮現出布達拉宮的神奇。如果對方說“我是山東人”,孔子的畫像和泰山的巍峨就會躍然眼前。“我是河南人”會令我聞到牡丹的花香,聽到少林寺虎虎生威的拳棒吆喝。“我是重慶人”會令我回味火鍋的麻辣與解放碑的群芳。“我是上海人”會喚起我對外灘和南京路上燈光幻景的聯想。“我是東北人”會在我眼前展示長春的故宮和哈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