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多活要幹。首先就是居住問題,按法律,王陽明是戴罪之人,不得居於驛站。他找到一個山洞,陰暗潮溼,卻能抵擋頻繁而至的雨水。但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沒有安裝門!所以一天晚上,一隻狗熊在他們熟睡時走進山洞,把他一個僕人的半邊臉當成了夜宵。王陽明懊悔之下才想起了前任的警告。他開始忠實地奉行起來。第一,他叮囑僕人在森林裡尋找食物時不要和當地土著說話,不要有任何接觸,包括眼神。第二,每當森林中瘴癘瀰漫時,他就用他有限的中醫藥知識採集消毒的植物放到鍋裡煮沸,祛除瘴癘氣。第三,他讓僕人打造了一扇石頭大門,睡覺前必須關門。第四,他帶著僕人開墾土地,種植前任留下來的種子。第五,為他自己和他的僕人找各種樂子。他把自己居住的幾個山洞和臨時搭建的窩棚起了很多文雅而有深意的名字,比如他所居住的山洞叫“玩易窩”,按他的解釋是,這個山洞是山麓的窩,我時常在這裡憑記憶力讀《易》,讀到精熟處,感覺就像是在玩一樣,於是叫“玩易窩”。有一個窩棚叫“何陋軒”,王陽明解釋說,這裡的土著雖然表面粗野,但性格直爽,心思如小孩子,這說明他們“良知”並未喪失。所以他給這個窩棚起名為“何陋軒”。還有個窩棚叫“君子亭”,王陽明的解釋是:這四周都是竹子,竹子具備君子的四個特徵,中空而靜,通而有間,這是君子之德;外節而實,一年四季枝葉顏色不改,這是君子之操;隨著天氣而出而隱而明,適應性強,這是君子“適應時勢”的變通;挺然而立,不屈不撓,這是君子之容,所以我給它起名為“君子亭”。
這是藝術上的自我調節。在現實生活中,王陽明給他的僕人用大白話唱民歌,跳最狂熱的舞蹈,以驅逐他們對現實的沮喪。為了淡化殘酷的生存環境,他憑記憶誦讀理學經典,把自己從現實世界中拔出來沉到思想世界中。
有生以來,王陽明第一次有意識地陷進回憶中。他突然發現了許多自己從未發現的事實。他鑽研軍事、探索理學、浸染佛道、苦攻辭章,都是他那“野多違俗”的性格和“成為聖賢”的理想與現實世界的生死搏擊。現實世界總把他的性格和理想打倒在地。而他自己也注意到,每一次他都能站起來,並且比倒下之前更強大。就在他被投入錦衣衛大牢前,他心中已有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身心之學。即使在來貴州的路上,他還在探索身心之學的精妙。不過他也承認,現實世界還是很強大的,因為它用龍場這一記重拳把他打倒在地,至少在他回憶往事時,他還沒有站起來。
實際上,從內心而言,他現在比過去強大了百倍。他說:“我已超脫了得失榮辱,只是還無法超脫生死。”其實人人所謂的怕死,怕的並不是死,而是對生有所眷戀而已。王陽明一想到因為死亡會讓他那些理想半途而廢,心裡就火燒火燎地難受。他為自己準備了一副棺材,說:“我現在就聽天由命吧。”
這並不是放棄,實際上“聽天由命”隱含了某種灑脫,它是在我們無法改變事情時的淡然心態。王陽明在聽天由命時,每天都用靜坐的方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當他的心徹底安靜下來後,他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一個聖人處在我這樣的環境下,他如何做?”
這個問題問得好!
它實際上問的是,聖人是如何改變外部世界有所作為的?
王陽明已意識到,聖人無論多麼非凡,也不過是肉體凡胎,他生活在社會中,所以必須要面對外部環境。那麼,聖人們處於逆境時是如何改變外部世界的呢?遺憾的是,王陽明很快發現,儒家聖人系統中的那幾位聖人誰都沒有他這樣的遭遇。孟子是貴族,每次出門都鮮衣怒馬,僕從如雲。周武王是西周時期的萬王之王,誰敢放逐他?周文王坐過牢,但吃喝不愁。孔子在周遊列國時的確捱過餓,那也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