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第1/2 頁)
君晏醉得不厲害,但不知為什麼,一沾上枕頭便睡著了,季逢君輕笑了笑,看著他熟睡之後,幫他好好掖了被角,便悄悄離開了。
次日下午,君晏大將軍要回邊關,肅王季逢肅親自送行,男女老少也夾道看了看熱鬧,還好這回君晏一身戎裝,又有眾多兵士在身側,才不像之前一般有少女扔來香囊水果來。
季逢君聽說君晏已經出城的訊息,輕嘆了口氣,他縱然一千個想要送別,但也是無法親自去送的。
皇帝用君晏就是看中了他背後無人,若是知道了君晏和季逢君的關係匪淺,又如何能安心用他?
季逢君韜光養晦許久,但他來到京城的一舉一動仍被京城多方勢力所關注——
寧王卻是辦起了書會來,古往今來,辦書會的人不在少數,只是季逢君的書會隱隱有些特殊。
他這書會邀請的人更是令人大為吃驚,名門望族,世家公子倒是不多,反而不少是出身寒門之人。
據說,寧王搜羅來諸多書籍,供這些寒門子弟借閱——只是不允這些寒門子弟把書帶走,但又同時提供筆墨紙硯,允許他們在寧王府中抄書。
只不過他們謄抄的書卷之中,並不能全部帶走,比方說你謄抄了十卷書,那你只能帶走五卷,如果你想要全帶走也不是不可,一卷書也只要十文錢,這個價錢大部分寒門子弟也是能支付得起的。
這對這些寒門子弟,仍舊是一件非常實惠的事情了,每日來寧王府的寒門子弟絡繹不絕。
寧王府還專門設了地方,供寒門子弟討論文章學術——只不過不允許他們在此處談及朝政。
季逢君知曉這點,只討論學術文章,便只能夠在文壇上有些薄名,若是討論政事,怕是皇帝便要出手了,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皇帝的允許範圍之內。
皇帝和幾大世家聽聞這件事情,便也只是一笑了之,誰都沒覺得這些寒門子弟能翻出什麼花樣來,也並未當回事情。
只是他們不知曉,剛開始的時候世家公子還故作清高,不屑與寒門子弟為伍,但在那位曾經的太傅也回到京城住進寧王府之後,終歸是坐不住了。
他們雖不喜歡那些寒門子弟,但這府邸終歸是寧王的,那可是天潢貴胄,寧王都不說什麼,他們有什麼好說的?
而且這些所謂的世家子,除了一些嫡系之外,那些混得不好的旁支,和寒門並沒有什麼分別,有這麼一個地方,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剛開始還只是有人悄悄的去,但漸漸的人多了起來,便也不再避諱什麼了——甚至還以去寧王府中讀書為榮。
皇帝聽聞了這個,愣了半晌,輕笑了笑——他這個小七啊,從來不服輸,哪怕是這麼劣勢的條件下,也能做出些什麼事情來,不禁輕嘆了口氣。
溫尚書上書道:寧王此舉意在收攏人心,勾結黨羽,其心當誅。
季逢君自然上摺子反駁——他只是想讓讀書之人多些書讀罷了,這些學子,未曾從政,更無官職在身,談何勾結黨羽?父皇仁慈,天下清平,才會有如此多的向學之人。
更是有不少寒門出身的官員為季逢君辯護,但眾人都知道這兩人說什麼不重要,關鍵是皇帝怎麼想得。
皇帝大筆一勾,駁斥了溫尚書的摺子,對季逢君大加讚賞,從國庫中抽了筆錢,只說道:「寧王仁心,但此事非是一人之力可行,倒不如效仿前朝,重開國子監——至於這國子監如何重建,便由寧王全權決斷。」
能在朝中做官的,有幾個不是人精?皇帝這舉動,不少人都感覺到這朝中的風向要變了——
可偏生,就在這個時候,皇帝又把那閉門思過的大殿下放了出來,一時間朝中眾人也有些迷糊了,停住了想要站隊的步子。
季逢君倒是沒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