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3 頁)
韓愈的詩當然只能寫寫而已。吐突承璀太瞭解憲宗皇帝的脾氣,他壓根連理都不會理。何況涉及天下人都在腹誹的孝心問題,皇帝更只會無所不用其極。宮人們的血淚從來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如今在豐陵守陵的宮人不下五百,負責日日如先皇生前一般供奉他的靈魂,在陵園內的寢宮中具盥櫛,治衾枕,每天四次按時進奉食品。
事死如事生。
順宗皇帝於元和元年七月葬入豐陵。從那時起到現在,這些宮人們已經守陵整整十年了。十年來,死的瘋的不少,但絕大多數還是麻木地活了下來,日趨一日地變成為真正的行屍走肉。
除了管理宮人們,陵園的日常維護、清掃、祭祀和守衛等等,都由此刻坐在吐突承璀對面的這位陵臺令管轄。
和吐突承璀一樣,豐陵臺令李忠言也是位宦官。是否因此,兩人之間更有共同語言呢?反正對吐突承璀來說,李忠言算得上他的老朋友。他們的交情始於貞元末年。放眼當今的元和朝廷乃至內宮,當初的舊人幾乎凋零殆盡,能夠和吐突承璀知根知底地談上幾句心裡話的,除了皇帝本人,也就剩下李忠言一個了。
在他們席坐的牆根下,一個小爐子嘟嘟冒著熱氣,李忠言正在煎茶。
吐突承璀暗想,是了,現如今即使在大明宮中,也找不到比李忠言煎茶煎得更好的人了。皇帝抱怨過很多回,總說品茗的樂趣不及先皇在時,卻也無可奈何。
&ldo;吐突將軍請用茶。&rdo;李忠言雙手奉上茶盞。吐突承璀喝了一口,不禁嘆道:&ldo;你究竟有何煎茶秘訣才能得此好味,是水、茶、用具還是火候步序,能不能洩露一二啊?&rdo;
&ldo;不能。&rdo;李忠言回答得十分乾脆。也只有在聽到他的嗓音時,吐突承璀才會猛然驚覺對方比自己還小几歲。可是你看他那佝僂的身軀,雙目兩旁密叢的皺紋和斑白的鬢髮,怎麼都不敢相信,李忠言才剛滿三十五歲。
其實,更令吐突承璀無法相信的是,皇帝居然一直沒有殺掉李忠言。
李忠言是先皇生前最後的貼身內侍,親眼目睹了先皇駕崩的全過程。儘管他對此中內情始終守口如瓶,但只要有他這個人活著,無疑就是對皇帝的莫大威脅。以憲宗皇帝的果敢和凌厲,怎麼肯給自己埋下這麼大的一個禍根。
然而奇哉怪也,皇帝偏偏留下了李忠言的性命,還委任他為豐陵臺令,負責管理先皇山陵。李忠言相當盡職,從陵園修建起便待在金甕山中,十年來從未離開過半步。
時至今日,吐突承璀仍然琢磨不透皇帝此舉的真實用意,但又能從情感上認同他。反正對於皇帝的一切想法和行為,吐突承璀都打心底裡支援。光這一點,就使他與別人有了本質的區別。其他人贊同皇帝,無非是出於敬畏或者私利,而陽奉陰違甚至以國家社稷為名對著幹的也不在少數。只有吐突承璀發自內心地堅信,皇帝永遠是對的。
他並非愚忠之徒,之所以對憲宗皇帝有這樣的信心,是因為他真正地瞭解,並且熱愛著皇帝。
因此,皇帝才會在將李忠言任命為豐陵臺令的同時,又命吐突承璀負責豐陵的守衛吧?有了吐突承璀的神策軍重兵把守,李忠言即使插翅也難飛出豐陵。縱然活著,也與沸反盈天的塵世產生不了任何關聯。
皇帝留下李忠言的性命,當是深知他會以豐陵為家,用最徹底的赤誠和敬愛來侍奉一位死者。先皇最後的日子非常淒涼,癱在床上不能動,連話都說不出來,身邊又沒有任何親近知心的人,只剩下一個李忠言陪伴左右。他肯定會喜歡由李忠言繼續服侍自己。因而李忠言便成了皇帝完成孝心的工具。反正他活著一天,就守一天陵,死了便直接埋在陵園中陪葬。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李忠言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