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所有教育手段到青春期都將失效,只這一招還能管用10年(第2/4 頁)
多少父母被叛逆難搞的孩子,折磨得精疲力盡、苦不堪言。
其實,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由於大腦和激素的變化,往往有兩個特點:
一是負責執行控制中樞的前額葉皮質發育不完全,容易衝動;
二是自我意識強烈。
這就導致,當他們與父母產生對立時,就會表現得更加易怒、情緒化。
今年2月,杭州一位14歲的男孩因瑣事與家人爭吵後離家出走,竟然在涵洞裡住了兩天,要不是民警及時找到他,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8月的時候,青島一個16歲的女孩要坐火車去常州見陌生男網友,父母不同意,她便一氣之下把父母拉黑,一個人偷偷出發,還好被民警接了回來......
不得不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火藥包,易燃易爆炸。
而且父母稍有不慎,就容易釀成悲劇。
圖片
所有教育手段到了青春期,都將失效
都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暴躁、不好管。
然而,更讓父母覺得挫敗的是: 打罵、發脾氣、講道理......這些曾經能讓孩子屈服的手段,到了青春期,也都統統失效了。
孩子們變得軟硬不吃、油鹽不進,犟得就像是一頭老牛。
《變形計》裡有一個男孩鄭子豪,特別喜歡玩電腦遊戲。
做律師的爸爸看不慣,一有機會就滔滔不絕地給他灌輸各種大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遊戲是不對的?”
“你這樣打遊戲是會上癮的,就像抽鴉片一樣,玩物喪志。”
“你要搞你的學習,你只有學習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娛樂的東西。”
而鄭子豪就像開啟了自動遮蔽模式,對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聞,反而越發沉迷遊戲。
武志紅老師有句話說得好:
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你講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
這句話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尤為適用。
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有自己的道理、主見、認知和行為標準。
如果父母還整天像個居高臨下的“大人”,噼裡啪啦對著孩子說個不停,總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只會讓孩子覺得被冒犯,被壓制,越發叛逆、難搞。
想起一位曾在網上求助的父親:
自己初二的兒子經常躲在被窩裡玩手機,他就經常半夜去逮,每次搶到兒子的手機,他都開始給兒子講道理:
“我不是給你說過了嗎?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
把學習搞好了,你才有資格玩手機,自律才會有自由......”
每次兒子都是不耐煩的看著父親,然後拿被子把頭一蒙,根本就不聽父親把話說完。
這時候的父親就一把掀開兒子的被子,繼續灌輸道理。
以前,兒子還能聽一聽,敷衍兩句,結果這次兒子直接發飆了:
“有完沒完,我憑什麼聽你的?”
這位父親愣住了,罵罵咧咧地走出了房間。
到了第二天,兒子乾脆連學都不上了,開始跟父親冷戰。
這位父親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明明用的是很溫和的教育方式,也沒有暴力管教,怎麼卻反而“越管越反”了?
就是因為,到了青春期,孩子對於“我”的概念越來越強烈,渴望獨立和自由。
如果家長還是反覆嘮叨、肆意指責,孩子積壓已久的情緒就會變本加厲地爆發出來。
所以,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你仍然像以往一樣,頻頻向孩子發號施令,期待他按照你的想法發展,那麼孩子只會用叛逆行為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