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修煉指迷:只有找到“真正的丹田”(第1/2 頁)
修煉指迷:只有找到“真正的丹田”,你才能體會到內氣鼓盪! 初學者一般認為丹田就是氣海穴,所以一些自認為高明的人教學生時,就讓學生以氣海穴為丹田。 丹田和氣海穴離得很近是事實,但兩者並不是一回事,所以認氣海為丹田不是完全準確的,生物有個體差異,心臟都有長反的呢,不同的人,丹田的位置也不完全相同。 我們認為是氣海的位置,如果在胖人身上,那個位置可能只有肥肉,如果在瘦人身上,那個位置就有可能是臟器。 所以,這些人教學生,學生很長時間都不知道丹田到底在哪裡,非常好笑。 其實,要找到丹田,不能認死位置,必須從氣感上找。 如何找?其實簡單,方法如下: 站成樁功的姿勢,站好,背撥直,不直則氣不能沉丹田,就不好找了,從頭松到腳,反過來松也可以。 兩手抬起放在腰邊,手心向上,注意力全都放在小腹內,注意,是整個小腹,先忘記你以前所學丹田的位置。 連續快速、短促的吸氣,吸到不能再吸,吸滿了以後,閉氣九秒。 然後輕吸一下,再慢慢緩的把氣撥出,呼氣要一次性撥出,但不能快速,得慢慢來。 反覆九次,重點注意小腹內隨呼吸產生的收緊和放鬆感,而且要儘量清楚的找到這個點,這個點是會開合的,這就是真正的丹田。 以後修煉時注意守著這個點,試著採用以下呼吸方法: 吸則全身各處之氣吸入丹田,全身各處收縮,呼則丹田之氣充實全身各處,全身各處脹開,則為內氣鼓盪,注意有氣沉丹田的感覺就行了。 練功時注意深呼吸,勻、慢、悠、長、舒,吸則氣貼於背,呼則氣沉丹田,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丹田在哪裡,所以也不知道氣沉丹田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知道什麼地方是丹田,你就會注意那個地方有沒有沉氣的感覺了。 至於內氣鼓盪是行氣的功法,在丹田沒有明顯和強烈氣感之前,不可強行使用內氣鼓盪的功法。 透過站樁和靜坐,可以培養丹田氣,當你丹田產生一股熱流時,就可以練習內氣鼓盪了。 找到了丹田,就要注意氣沉丹田,此時這就可以注意到了。 如果你真正做到了含胸撥背,虛領頂勁,你會發現丹田部位自然而然像裝進去什麼東西一樣,丹田部位自然出現沉墜感,就是氣沉丹田了。 氣沉丹田講究自然而然,不要刻意向丹田貫氣,那樣有害無益。 氣沉丹田,然後採取輕緩的深呼吸,注意松沉到腳底,全身很快就會產生氣感了。 要注意的是,有了氣沉丹田後,你練功的速度必須放慢,每一個舉動,最好讓丹田氣動,尾閭自然一收,氣向上到腰(也可以具體到兩腰眼),此時,全身會產生充分感,一般人是手臂先產生充氣感,感覺就是有氣充入手臂之中,催動手臂形動,即意到氣動。 我們經常聽到“意守丹田,氣沉丹田”這樣的語句,然而對於沒有明師指導的自學者,往往容易理解錯誤,盲修瞎練,貽害匪淺。 真正的意守是什麼?古人說的好: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用心守著相,無意求落空。 譬如我們的鑰匙、手機、錢,你不能一直緊握不放,那樣你會很緊張,無法放鬆。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留意,那樣很容易丟失。 意者,神也火也。太執著,死火猛烈,東西烤壞了。不管它吧,火滅了,東西烤不成。 真意守就像放羊,不會目不轉睛的盯著羊,也不會忘了羊,然後我們來說丹田,真正的丹田在哪。 我們知道普遍有三丹田之說,上丹田在眉心,中丹田在膻中,下丹田在小腹。一般以為“氣沉丹田”就是氣沉小腹,呼吸深到小腹那裡或者注意力放到小腹那裡,這些都對,又都不對,有一點點對,但是不深刻,不全面,不正統,要點就在“丹田”二字。 丹田丹田——丹落處為田。“丹”和“田”是密不可分的。 丹指的是內丹,精氣神融合而成的產物。有玉丹有金丹。甭管什麼丹,首先得有。先有丹,然後這個丹在哪兒安家,哪兒就是丹田。 三丹田是基本說法,實際上人身上下內外無處不丹田。真正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