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人生三氣:贏在和氣,毀於脾氣,成在大氣(第1/2 頁)
人生三氣:贏在和氣,毀於脾氣,成在大氣 美文 莊子有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氣,是人的生命狀態,是靈魂散發出來的能量。它不僅影響著身體,更左右著一生的運勢。 換言之,生命的質量,取決於“氣”。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控制生活的節奏,做到:待人和氣,遇事性柔,處世大氣! 待人添和氣。 《周易》有云:“和氣致祥,乖氣致戾。”和氣能夠帶來好運氣,不和則會招致禍患。和氣,是一種人生智慧,它彰顯著一個人的寬厚與仁慈。 明代官員楊翥(zhu),一生踐行“睦乃四鄰”。鄰居罵“楊家人偷了雞”,他說:“隨他,此處不只我們一家姓楊。” 鄰居將積水排到楊家院子,他說:“無妨,下雨時候少,晴天時候多。 更讓人稱道的,是賣驢一事。楊翥喜歡以驢代步。一天深夜,楊翥被驢叫聲驚醒。煩躁中,他想到:隔壁的嬰兒,被驚嚇後豈非更難受?第二天,他再三詢問。鄰居說:“自出生起就深受其擾,寢食難安。” 楊翥不斷道歉,回家後立即賣了驢,從此步行出門。凡此種種,鄰居們都頗為感動。 有一年,有賊人密謀搶劫楊家。鄰居們不顧危險,竟主動輪流幫楊家守夜,使其免去了災難。 《菜根譚》有云:“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惟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人與大自然同出一轍,溫暖則生,寒涼而亡。若行事和氣有禮,常常能贏得信賴與支援。 漢代劉備,在徐庶被迫前往曹營時,不謀害,不翻臉,反而恭恭敬敬地送了一程又一程。自此,徐庶不但推薦了諸葛亮,還從不為曹操獻出一計一策。 清代曾國藩,面對準備逃跑的湘軍,不但予以釋放,還另支三月的薪水,並表示:再投軍,不追究。自此,士兵們感恩戴德,再不叛逃。 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待人和氣,並不是沒有脾氣,而是寧讓三分,避免無謂的糾紛與爭執。生活不易,多一點和氣,少一點戾氣,自能和則兩利,萬事皆興。 遇事磨脾氣《莊子.庚桑楚》中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順境時,莫過喜;逆境時,莫發怒。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不被情緒所牽制。 只因,發脾氣是人的本能。控制得好,能掌控人生;把控不住,會成為輸家。 漢朝周亞夫,曾平定“七國之亂”,為漢景帝倚重,卻死得相當憋屈。究其根本,就毀在脾氣上。景帝想封外戚為侯,他用祖訓怒懟;景帝想封匈奴人為侯,他果斷拒絕;景帝想改立太子,他強烈反對。 有一次,周亞夫應詔進宮用餐,可席上有酒、有肉、有碗碟,卻沒有筷子! 周亞夫很生氣,拼命使眼色讓侍從拿筷子。景帝見狀,很不滿地說:“眼前這一切,你還不滿足嗎?”周亞夫頓悟,卻只是敷衍地伏地謝罪,而景帝剛說了個 “起”,他就立刻起身,負氣離席!景帝大怒。 最後,周亞夫以莫須有的“謀反罪”被捕,絕食5天而亡。古人云:“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 管不住脾氣的人,福氣和運氣也會被趕走,反之,若能修一副好脾氣,卻總有貴人相助。 西楚霸王項羽,將門出身,善打仗,但為人暴躁剛愎自用,以致手下無人可用而兵敗自刎;而競爭者劉邦,一介草民,卻知進退、能容人,最終在張良、韓信、蕭何等賢能輔佐下,硬生生打出了一個大漢王朝。 《論語別裁》中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大脾氣。”脾氣,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急事大事,慢慢說,不衝動;小事瑣事,笑著說,不動怒;伴侶之間,有商有量;親子之間,放低音量;朋友之間,先讓他說…… 一句話總結:真正有本事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做到:遇事不慌,做事不亂,事有所成。處世養大氣《道德經》有言:“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生而為人,最強大的對手,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能知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