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部分(第4/5 頁)
不得!”
黑鱗王點頭稱是,說:“黃龍確實用心了,農家在他手中算是發揚光大,我等也不要落後,各自發揚自家流派便是,畢竟各家有各家的手段,不可照搬而行。”
廣成子點頭認同。
黑鱗王又對管仲說道:“我法家傳承,註定要在你身上大放光彩,你放手去做便是,讓世人都記住你的名字—管仲。”
………………………………
第七章 法家的崛起(三)
管仲那叫幹勁十足啊,他幫助齊恆公實現霸業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其中也包括了相當多的法家思想在裡面,具體如下:
首先: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叄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叄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說白了,就是以法家思想為主,把全國都納入了法制裡面,使得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又把全國程式設計了一個大軍營,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 的是士鄉十五。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君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 一軌,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其次:他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
再者: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
對外方面: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齊國在管仲的主政下,國力強盛,擴地千里,天下諸侯莫不服之。齊恆公小白也成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位,為後人所熟記。
管仲的這一系列法制改革,也給世人很大啟發,後來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即便是到了幾千年後,世界各國也首推依法治國。
黑鱗王最近這些日子那叫開心啊,因為他當年發的宏願,已經完全兌現了,可謂是無債一身輕,故而見了誰都是笑臉相迎。這廝經常拍著管仲的肩膀說:“小管子,做得不錯,沒給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