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讓大明瓦解的是流民(第2/3 頁)
“大藤峽叛亂,當時兩京十三省皆是精銳派往西南。朕焦頭爛額之際下令韓雍剿滅,當時的亂象李學士知曉。”
面色嚴肅的李賢,捻了捻鬚,當初內閣與六部為兵馬,錢糧,日用物資準備,整日充斥著爭吵。
兵部的討論,言官的彈劾,最終陛下令大軍剿滅叛亂。
“你告訴朕,叛亂屢禁不止,歸根結底是什麼?”
李賢捻了捻不亂糟糟的鬍子,不確定的道:“臣以為百姓日子艱難,只是陛下今日這話還是要慎言,顧及皇家顏面。”
朱見深在田畝捲上圈住西南地區和北方几省,南北直隸,側目道:
“魯,晉,寧,蜀,代,岷,唐王府周邊的土地,都是上好良田,大片空置。
大明田賦主在北方各府,南直隸則是應天,太平,徽州,鳳陽幾府,其餘的賦稅在杭州府,福州府。
李學士老家河南一帶,藩王多而地多,陝西地方貧瘠,百姓賦稅最多。
而西南的廣西,雲南,貴州田地賦稅幾乎沒有多少。他們不想交嗎?
不是!是他們也沒有多少田地。”
李賢與彭時等細細檢視那張田畝分佈圖,西南地區僅拇指大小,道:“陛下,自古西南邊陲便是貧瘠,山險水惡之處,因而……”
朱見深走到完整的三白瓜旁邊,用小刀刻下一塊放置旁邊。
目光從劉吉,彭時,李賢,朱永身上略過。
“朝中官員多來於江南,江南是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可除杭州府與南直隸幾個府外,良田多而賦稅低。
他們的田地如三白瓜這般大,賦稅卻只有朕切下來的丁點瓜皮,江南酒肉臭,西南餓死骨。”
劉吉遲疑道:“陛下意思,臣已經明白,西南叛亂是百姓無田可種,無飯可吃,因而成了流民叛賊。”
大明的百姓最容易知足,只要讓他們活在太平盛世,有口飯吃,他們就會安居樂業,安分守己。
可是官員剝削土司,土司便剝削百姓,百姓無田可種,無糧可吃時,死了都無地埋。
自然掀桌子叛亂……
隱形人彭時此刻也從角落過來,細細端詳田畝圖卷,說道:“陛下,臣縱觀兩京十三省,才發現,我朝大半百姓無地可種,無糧可吃。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百姓的天,而百姓是大明的根,臣明白了。能夠終止叛亂的不是軍隊,是糧食。
因為餓著肚子的人,始終是不安定的。”
彭時這才恍然大悟,最初他以為陛下在批判先帝朝,實則不是,只是從根底告訴他們,叛亂屢禁不止,百姓無糧可吃。
朱永道:“陛下,臣沒有太多之乎者也,臣此刻也領悟了,百姓沒有糧食便叛亂,就和營中將士,軍餉被吞沒時的憤怒。”
李賢看了眼朱永,這話是能在陛下面前說的嗎,武夫真是粗鄙,還是自己儒雅整潔。
“朱將軍帶兵上過戰場,肯定是與流民流寇接觸過。”朱見深微微頷首假設道:“若是朱將軍有武力,此刻家人餓死,無地可埋,朝廷賦稅,你卻拿不出一文錢。
鄉紳腦滿腸肥,卻冷眼旁觀,不用交稅,你會如何?”
朱永撓著頭,沉默半天,也最終沒有說出口。
唯一的活路是組織與自己同樣吃不飽的百姓抵抗朝廷,甚至先去鄉里打鄉紳。
似乎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這種辦法可行。
朱見深道:“叛亂已壓制,但是無論如何,百姓不餓肚子,才是大明安穩的第一要事。”
“解決內憂,再治外患!大明是以農為本,百姓為本,太祖皇帝當初將百姓放在首位,才是最英明的!”
“若是不解決百姓糧食,壓制一時能壓制百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