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5 頁)
之後,當全天下湧湧要停止慈禧的三海工程時,卻拼命上折,說海軍衙門有存銀,該工程可毋庸停,結果大得慈禧歡心。換來的結果就是當時滿清唯一可以略略抵擋外侮的北洋水師連續六年無一船一炮添購。
一邊用這些小伎倆,一邊還在不肯罷休。一直在琢磨著怎麼削弱李鴻章的實力,怎麼讓自己成為為滿清效力的漢臣之首,同時報了當年李鴻章重重參他們翁家老大哥的仇恨!
如果沒有他的出現,翁同龢的伎倆就是拉攏當年湘軍餘燼。試圖在北洋淮系的水陸兩師分一杯羹去,大概也符合當時滿人親貴制衡的意思。所以在湘軍系統最後一個地方封疆大吏幕下的譚嗣同,才會幾千裡外趕到北京城。大概就是商議這個事情。
歷史上,此事未成。一是因為李鴻章太會做官,京里門路並不比翁同龢少到哪兒去,二是湘軍系統早已崩頹,李鴻章的水陸二師,已經是北中國的頂樑柱。在沒有合適替代力量的情況下,須臾不可稍離。
可是自己此書一出,翁同龢人品如此,可眼光極敏銳。一下就看到了書中介紹的皇族掌軍的好處,這是能說動滿人權貴去碰李鴻章,挖他牆角的不二法門!
在歷史上,在甲午事變之後。旗人的確就開始送自己子弟去學陸軍海軍。庚子事變之後。載濤作為屈辱的八國道歉專使,海外周遊一週。最動心的還是那個皇族掌軍的模式。回國之後就大肆操辦起禁衛軍和完全滿人的軍諮府,將各地督撫軍權收歸他們旗人手中。
自己這個小蝴蝶,扇動的翅膀,將這種可能。一下子提前了十年。
這……大概也是自己想要的結果之一吧……全國軍權盡操滿人之手。使得地方督撫對各地駐軍控制力變弱,讓民黨可以相當自由的發展。而滿人到了這個年月,什麼好事兒也準定搞得烏七八糟。
十九年後,武昌一千烏合揭竿而起,南中國的滿人統治,也就這樣飛快崩塌。
挖空旗人牆角的釘子之一是埋下了,可是輪到自己,又該如何利用?
確切的說,該做如何選擇?
協助這些滿人和漢奸,現在就將大清國防的主力淮系水陸師掏空。換一堆更驕橫更懦弱的旗人軍官,將北洋水師那些好歹精煉過些時日的將士換成沒上過船的旱鴨子。結果在兩三年之後的甲午,讓咱們敗得更慘,賠得更多?
可是眼前就是一個大好的上位選擇,要練新軍代替北洋淮系。旗人和北洋敵對系統的現代軍事人才,還一個沒有。自己一本書已經名動九重。他們這個主意也是因為自己而起。巴結賣力之下,不怕沒有出頭的機會。也許這樣,離自己的目標就更近一些,走得更快一些?
徐一凡汗透重衣。
奕欣和翁同龢這麼大陣仗特意召見,那重視的意思就不用提了。恭親王在滿族權貴當中有絕大的影響力。翁同龢也是光緒身邊不可一日稍離的人物。
上面兒還有個掌實權的慈禧,對地方漢人重臣,她也不憚於敲打分權一下。只要奕訢這系人馬不要出頭搶這個皇族掌軍的權招致慈禧忌憚,恐怕慈禧後黨,也是樂見其成。
如此以來,翁同龢遂了削弱仇家,一躍成為漢臣領班的心願。恭親王大概也能自得旗人江山也許能多保幾年,自己從中奔走出力,拿出別人沒有的見識鼓吹吶喊。一躍出頭是意料中事。旗人酬庸走狗,有時還是挺大方的。
活生生的上位誘惑擺在面前,徐一凡這時才覺得,之前再多的心理建設,在關係到切身利益的時候,還是顯得有點軟弱!
第一卷 京華煙雲 第二十九章 … 大彎腰,斜插柳
閣子裡面一片寂靜,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一直沒有說話的翁同龢咳嗽了一聲,捋捋鬍子正色道:“徐大哥聽說才捐了知府?這也是報效皇上的好出路。學成文武藝,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