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第四節:神話廣場
在市中心,到處都有古羅馬建築和後世建築並肩屹立。議會大廈所在地契基宮前的科隆內廣場上,矗立著馬可&iddot;奧拉利烏斯圓柱,它和圖拉真圓柱都是古羅馬雕塑中最具創造性的精品。
供奉羅馬諸神的萬神廟,因為它的設計比例、規模以及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彎頂,成了古羅馬建築最重要的豐碑。最初建築萬神廟的目的是為了紀念奧古斯都遠徵埃及的偉大戰績,前廊頂上刻著執政官阿葛利巴為祈求神明保護朱利亞家庭而修建此廟的銘文。公元80年的一場大火後,亞得利亞諾皇帝對它進行重建;在公元3世紀時,又由塞蒂米奧&iddot;塞維羅和卡羅卡拉皇帝加以整修。後來這裡被改為天主教堂,並且從地窟中遷移過來許多位殉道聖人的遺骸,以此命名為殉道聖人們的聖瑪利亞教堂。正是因為改變了名稱,才使這座古老的異教神廟儲存下來。
神廟的前廊有16根完整的花崗石石柱,呈玫瑰色和灰白色,這些都帶有濃厚的希臘色彩,但在它的後部卻是羅馬的圓形建築,這表明當時的設計者是想把國內外建築風格圓滿地結合起來。神廟正面的三角牆上,從前有一幅銅刻浮雕,描述神與巨人們的戰爭,而前廊的天花板以前也是用銅板遮蓋‐‐這些重達45萬斤的貴重金屬由教皇烏爾巴諾八世取下交給伯尼尼,用來熔制聖彼得大殿內祭臺的銅製華蓋和其他裝飾品。
陽光從穹頂上的洞孔射入大殿,仿若神明降臨,這種肅穆莊嚴的感受,即使是聖彼得大教堂也未必能有。周圍共有七座壁龕:正前方壁龕中原有焦維報復者的雕像;也曾懲罰了那些謀殺凱撒的兇手們;其他的壁龕內有戰神雕像、羅穆路斯、艾內亞、朱利奧和朱利奧&iddot;凱撒的雕像;其他的神像和英雄像都供放在壁龕之間的空隙內。舊有的古廟只遺留下了那些黃色的華貴石柱,使人們得以窺視當初廟宇富麗堂皇的景象。
如今,被改建成教堂的神廟為這裡美麗的廣場、噴泉、色彩各異的房子和質樸的建築提供了絕佳的襯託背景。
公元1世紀末,羅馬皇帝多米斯亞諾在尼祿時期的圓形劇場旁興建了一座大型露天運動場,至今仍可辨認出的長達l60米的競技跑道變成了今天的諾瓦納廣場。幾個世紀後,廣場成為了遊戲、比賽和遊行的場所。諾瓦納廣場的橢圓形輪廓會讓人聯想起船殼,17世紀到19世紀時,廣場常常被灌滿水,王子和教士貴族們在煙花的襯託下遊船玩樂。諾瓦納廣場和周圍的環境完美地融為了一體,讓人覺得它的美是永恆的。伯尼尼設計了河邊的噴泉,博羅米尼則設計了充滿曲線和動感的聖&iddot;阿格尼斯教堂。廣場上還儲存著許多珍貴雕塑的遺蹟,象徵著世界角落的四座雕像演繹著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巴拉他河的浪漫情懷。
羅馬有豐富的水資源,所以很久以前古羅馬人就修建了巨大的噴泉,清澈的泉水均來自古老的水道。恢復了古羅馬傳統的教皇們疏浚了古代的河道,並且建起了正面點綴著迷人雕塑的巴洛克風格噴泉。特里維噴泉也許是所有噴泉中最著名的一座,它顯示了海神得勝的景象。揚蹄奮進的駿馬、神像、岩石、樹木和拱頂構成了壯美的史詩,泉水從其間飛花濺玉般噴湧而出。映襯噴泉的背景是一座同樣氣勢非凡的宮殿,廣場狹小的空間也突出了噴泉的整體效果,當人們穿過廣場周圍迷宮一樣的小道,突然看見廣場時,更會覺得噴泉氣勢磅礴,讓人嘆為觀止。
羅馬教廷特有的巴洛克風格,同樣也是羅馬不斷演變的城市規劃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規劃基於兩個理念:舞臺佈景式的建築以及開闊空間的不斷出現。18世紀的西班牙式長臺階把山頂的教堂同西班牙廣場連線了起來,廣場從山腳下展開,一直延伸到康德第街的狹窄小巷裡。西班